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任务 > 正文

如何引导初中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发布者:王俊发    所属单位:淮滨县新里中学    发布时间:2018-04-09    浏览数( -) 【举报】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时时处处与我们的生活相连,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应用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学数学的同时要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关键词  数学美  严谨  广泛性

    数学中存在美,让生活中的美走进数学课堂,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去创造,使德、智、体、美和谐协调地发展。使审美教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数学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学校的数学活动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地进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手段之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简练、概括、精确、富于形象化、理想化,数学语言和其它文学和艺术一样,也是有美的特点和形式。同样能吸引人,关键是我们师生如何探究这种美,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美,那就让生活中的美走进数学课堂吧!

  数学中存在美。从下面三个方面论述数学中的美。

  1、数学形式的简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形式的简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所要求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用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然后反过来又解释更多的现象,这正是我们数学的威力美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一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增强“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的认识,强化学习兴趣。

  数学的对称性和和谐性对称就是整体各部分间的相称与相适应;和谐就是谐调。

  数学中的对称性和和谐性处处可见:

  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建立了一个美妙的平面几何体系,两千多年来获得了多少的赞叹,以致一些大科学家称它为“雄伟的建筑”、“壮丽的结构”、“巍峨的阶梯”。而建立在完备的希尔伯特公理体系的几何,基础之牢固,结构之严谨,内容之丰富,使这“雄伟的建筑”更加富丽堂皇,但若稍改变基础—欧几里德几何和第五公设,又成了另外的宫殿—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还有前面提到的“黄金分割”,等等。

  2、数学推理的严谨

  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既是数学的特点,又是数学所追求的目的。恩格斯说:“数学以确定的完全现实的材料作为自己的对象,不过它考察对象时舍弃其具体内容和本质的特点。”

  当然,数学的美不是以艺术家所有的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为一些符号或公式,并通过演绎构成一幅自然的完美图景。如果不是夸大的话,我想数学思辩的魅力也如音乐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优美旋律一样久久地在胸中萦绕、升华。

  美的事物能唤起你的愉悦,反过来又能激发你发现,得到美的事物,我们数学教育应该体现这一点。

  3、数学教学与美育

  审美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他的任务是通过全面培养人的感知美、鉴赏美和进行评价的能力,以逐渐形成人对生活中、艺术中、科学中的美具有一定的接收能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就智育和美育来说,美育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在智育活动中,能进行审美活动,同时美育也能促进智育,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无穷之兴趣。”美育能诱发人的创造力,能促使创造性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家知道,直觉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直觉的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它是从事实到理论,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思维工具。而任何水平的数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学生对他所处理的数学对象有一个可靠的直觉,获得直觉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纯形式、表面理解的时期,然后逐步将理论提高、深化。从纯形式到深化提高的理论,直觉审美机智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美,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责任承担审美教育的重任,让生活中的美走进数学课堂,使审美教育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韩学涛  《谈数学的美》   广东中山市高中数学      吴开朗  《数学美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淮滨县新里中学   王俊发

 

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难点:法则的推导和应用

教法: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教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7)+(-3)=___

(2)(-8)+(+2)=___

(3)(+11)+(-2)=___

(4)(-2)+(-3)=___

二.新授

1.我们知道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7+5= 12             12-5=  7 

(2)4-(-3)=  7           4+3=  7 

(3)9-(-2)=  11           9+2=  11 

(4)-6-(+2)=  -8           -6+(-2)=  -8   

【(1)题学生在小学学过比较熟悉,由此过度到其它题目学生就比较容易的根据逆运算求出减法的运算结果】

我们看4-(-3)= 7     4+3= 7

得 4--3)=4++3)= 7

让学生观察左边与右边有什么不同?

答:减法变为加法,(-3)和3互为相反数.

猜想: 8-(-4)= ?

通过以上各题,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呢?

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例1.计算下列各题.

(1)9-(-5)=9+(+5)= 14

(2)(-3)-1= -3+(-1)= -4

(3)0-8=0+(-8)= -8

(4) (-5)-0= -5+0= -5

【通过集体做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练习:1.口答:

(1)3-5              (2)3-(-5)            (3)(-3)-5

(4)(-3)-(-5)    (5)(-6)-(-6)    (6)(-7)-0

(7)0-(-7)              (8)(-6)-6                 (9)9-(-11)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熟悉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计算.

(1)(-3)-(-7)       (2)(-10)-3            (3)33-(-27)

(4)0-12                 (5)(-11)-0              (6)(-4)-16

【通过以上题目巩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填空.

(1)(-7)+(  )= 21                    (2)31+(  )= -85

(3)(  )-(-21)= 37                 (4)(  )-56= -40

【此题的训练使学生知道何时使用加法何时使用减法,方法与小学的相同】

4.计算.

(1)(-72)-(-37)-(-22)-17   (2)(-16)-(-12)-24-(-18)

(3)23-(-76)-36-(-105)       (4)(-32)-(-27)-(-72)-87

5.某潜艇从海平面以下27米处上升到海平面以下18米处,此潜艇上升了多少米?

3.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155米.两处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求高度差与温度差一样,都是大的减去小的】

例3.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做游戏,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单位: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100

150

-400

350

-100

三.小结:

    1.应加强减法转化成加法的运算,尤其是2-10这种形式.而对于10-2这种形式则不必转化.

    2.减法法则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a+(-b)

四.作业.

P25

五.教学反思.

利用加减运算是逆运算从而得出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过渡自然,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应注意说明,它与小学学过的减法运算是有区别的.

求数轴上-5和-100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时计算结果为负数,应对照数轴加以理解.最后与引例中的温度差相对照,得出用大数减去小数,或者两数相减再求绝对值.

学生在计算时,应加强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运算的练习,特别是-12+10这种形式,很多学生易出错,结果等于-2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材料

                                  淮滨县新里中学    王俊发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中采用教学设计“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2、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研修任务

最新研修任务

热评研修任务

热门研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