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任务 > 正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发布者:王俊发    所属单位:淮滨县新里中学    发布时间:2018-04-09    浏览数( -) 【举报】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转变角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处理好主导与主体、接受与质疑、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  创新  激发  思维

一、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通过创新学习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创新意识是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来实现的,教师的激发、启迪、组织和熏陶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既不能忽视“导”,也不能用“导”来取代“学”。这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这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平等、自主、有潜力的人,相信他们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等;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自己解答这些问题,。

    重视按系统整理知识,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例如,把除法、分数和比放入一个知识系统中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几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就能依据这些联系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从中迸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来。

二、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在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实质,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

    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胆量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同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都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等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不同的是,习惯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固定性,教学中常用这种思维训练学生模仿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在目前的教学中,大量使用的是习惯性思维,强调固定的思路、运用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这往往是对一部分典型题目的分析思路或解题方法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高度概括的知识规律或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也必须掌握好,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运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养成对思维模式的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同样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抽象、推理、类比……但它不是单独使用某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更强调灵活性;某些创造性思维方式如直觉、灵感等,更是属于那种非规则性、非程式化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聚合、直觉、分析、横向、纵向、逆向、潜意识思维等等。

    由于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都要借助于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要重视用创新意识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既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又要重视思维的灵活性,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在介绍创新方法时我们就采用了“在原来的图形上添一添,看能变成什么样的新图形?”“把原来的已知条件换一换,看能不能产生新颖的解法”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用“添一添”、“换一换”、“画一画”等方法能走出规则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是常用的一种创新方法;我们还借助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是不是最简捷最合理的解法,如果不是,及时修正策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完善其解法。强调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不要死钻“牛角尖”,如若走进了思维的“死胡同”,要退出来,换条路试试。同时强调身心的放松,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的思路特别活跃。所以,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解时,就请他们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不再考虑,然后听听音乐,跳跳舞后再来探讨。学生轻松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徐锐;论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研修任务

最新研修任务

热评研修任务

热门研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