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提交本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周期 : 2017-10-172017-12-31

作业要求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要求:

1.作业内容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杜绝抄袭现象,各工作坊坊主严格把关!
2.字数500字以上。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发布者 :耿老师

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提交本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提交者:学员赵奋强    所属单位:清水县第五中学    提交时间: 2017-10-27 15:29:24    浏览数( 25 ) 【推荐】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清水县第五中学  赵奋强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本课题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课题内容是第五单元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341)(342)(343)三个普通班,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起点较低;他们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在前面二个多月的学习中已经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学习了一些具体物质的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的化学反应;还学习了微观中的分子、原子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学生已经知道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还无法知道在这些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另外,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的本质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完成由定性到定量方面的过渡,为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将科学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观察讨论法等。

1. 实验法

  学生分组实验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 观察讨论法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2 、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3 、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4 、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六、教学实施流程

1.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让学生写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设置问题:化学反应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 1 )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或猜想:

①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 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 2 )设计实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在充分假设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

 ①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按照下图实验


 

  ②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按照下图实验

 ( 3 )合作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要求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的状态、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

4 )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

  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5 )解释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设计意图:使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知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首先通过媒体展示《 白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动画,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并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 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 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 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分子原子论告诉我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设计意图:突破重点和难点)

  演示动画《氧化汞受热分解》,以便加强学生理解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的原因。

6 )反思评价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① 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按照上图实验

 

② 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按照右图实验

 

实验结束后各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上两个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怎样改进实验装置?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前后,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原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原子的质量也保持不变。所以通过实验建立质量守恒定律,它适用所有的化学反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 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 ,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设计意图:突破重点和难点)

1 )、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如果设有水和二氧化碳收集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怎样变化?解释原因。若使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怎样改进?请谈谈你的实验方案。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锥形瓶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①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相比较,固体的质量减少了,这是为什么?解释原因。

②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与参加反应铁的质量相比较,固体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解释原因。

4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 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七﹑活动与作业:

1 、课后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

铁钉在生锈前后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请你调查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2 、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规律,但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

3﹑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蜡烛燃烧前后应测量哪些物质的质量?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4 、阅读扩展资料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问题”、“用来吸收蜡烛燃烧生成物的装置”、“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八﹑板书设计 :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3﹑适用范围

    所有化学反应。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自然递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由学生实验发现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利用实验研究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结论为落脚点,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活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法得到充分体现。利于学生从普遍性中找出规律性的结论,同时也利于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从教与学活动的结果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化学的思想与方法也能有质的发展。

老师评语

作图非常规范,非常漂亮,还有课后小结。

评语时间 :2017-11-03 14:51:40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