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提交本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周期 : 2017-10-172017-12-31

作业要求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附教学照片2--3张。

要求:

1.作业内容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杜绝抄袭现象,各工作坊坊主严格把关!
2.字数500字以上。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发布者 :耿老师

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提交本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提交者:学员郭小玲    所属单位:清水县西关小学    提交时间: 2017-12-23 16:03:36    浏览数( 0 ) 【举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单位间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概念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为此教材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知的、感兴趣的现实背景下,理解吨的含义,体验1吨的重量、感受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完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 和“克”, 长度单位“米”和“千米”,掌握了每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运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支撑。因此,让学生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是不难的。但“吨” 作为常见量中的大计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少,不能像认识克与千克那样采用掂一掂的方式直接体验,1吨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为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间接体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 1000千克,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间接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有序活动的学习习惯,使其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够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难点是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对于“进率是1000”的两个计量单位

之间的化聚,学生已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处理“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这一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然后交流思考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为了突破“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设计了多处体验环节:课伊始的在情景中体验,课中的在实践中体验,课尾的在应用中体验,课后的在延伸中体验。主要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具体的事物,通过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循序渐进地间接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并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

1. 回顾旧知,情境中引入新知。课始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相关知识,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跟随小博士游览天津极地海洋馆猜一猜动物重量的情境,又因已有知识的不满足产生对新知的需求,引出质量单位“吨”,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吨”描述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比较简便。

2.体验感悟,亲历中建立观念。首先借助学生的直接经验,全班同学共同体验10千克大米的重量,当把大米添加到学生不能承受的重量30千克时,在与1吨重产生的强烈反差中,学生对“1吨”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各小组根据所给材料分组体验,在“搬一搬”、“算一算”、“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了操作、推算、想象的间接体验过程,学生对“1吨”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三个质量单位不同的体验方式,把“吨”同化到质量单位知识体系中,学生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

3.解决问题,运用中完善观念。在解决情境图“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1吨” 的理解和“限重”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日记”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个质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4.信息拓展,延伸中整合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材料始终围绕“建构1吨的质量观念”来选用,特别是“小博士信息链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节约能源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这些信息在拓展延伸中适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按新课标要求很好地整合了三维目标。

  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1千克重的实心球、2千克一瓶的纯净水、5千克1捆的书、20千克1袋的大米、了解学生的体重、练习纸。

学生准备:到超市观察常见物品的重量、了解自己的体重、用手掂一掂2分或1角钱的硬币、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糖、搜集有关“吨”的信息。

  本节课设计思想

“吨”的概念是抽象的,如何以具体可感知的手段让学生体验“1吨”,产生真实深刻的感受呢?本节课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在设计上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以知识为载体,以体验活动为手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推算想象、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等数学活动,建构“吨”的质量观念,以此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暗线是德育渗透线,通过培养学生有序活动、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材料,向学生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以此达成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一)复习旧知,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师:那么你都掌握了克与千克的什么知识呢?

[学情预设]

    生: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有字母g表示,1千克=1000千克。(根据学生所说,教师进行板书)

师:我们回顾了有关克与千克的有关知识,下面让我们跟随小精灵一起到天津极地海洋馆去继续寻找数学知识吧!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小精灵出示题目:猜猜它们的体重。

一只一岁的小乌龟约重15     

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     

(二)产生需求,引入新知。

一头海象大约重1     

[学情预设]1.千克。      2.吨。

1.千克

师:这位同学选择千克作单位,其他同学的看法呢?我们看,这两袋500克的白糖重量加起来是1千克,海象的重量与这两袋白糖相比怎么样?要重得多!那么这里填哪个单位更合适呢?是的,可以选择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吨的世界,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吨的认识)

2.

师:为什么要用“吨”作单位呢?已经学过的“克”行不行?“千克”行不行?都不合适,因此我们要选择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填写质量单位,让学生因对已有知识的不满足,由此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三)联系生活,学会用吨。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我们通常在描述像一件铸铁雕塑、一块大石头这样的比较重或像这样的一堆煤、一堆木材、一批货物这样的的大宗物品有多重时,会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

师:现在你们也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也常用吨来表示?

师:那么一吨到底有多重呢,想不想知道?那请你跟随老师进入下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介绍一吨的使用对象,使学生明确“吨”常用来描述比较重或大宗物体的重量。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

(一) 共同体验,感受1吨的重量。

1.师出示1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一袋10千克的大米,让组内同学轮流抱一抱,并说说感受。

3.选出一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来挑战最多能搬动多重的大米。老师一袋一袋地叠加,直到这名学生搬不动。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数一数大米的重量,并为他加油。最后请来挑战的同学说说感受。

4.想象感受。

师:30千克的大米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重量与今天学习的1吨还差得很远很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算,4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10袋呢?50袋?……10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呢?(课件逐步出示)

 [学情预设]11000千克。    21吨。

反馈交流。

师: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1吨就等于1000千克。现在你知道1吨有多重了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一起告诉我!(板书:1=1000千克)我们不仅可以正着说1=1000千克,还可以反过来说1000千克=1吨。

师:通过刚才的推算,我们知道了,10千克一袋的大米,需要100袋堆放在一起,才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想象一下,你觉得一吨怎么样?

师:你能不能直接搬起一吨的重量?其他同学呢?我们谁都不能直接搬起1吨的重量,因为1吨太重了。想不想继续来体验一吨?

【设计意图】:由全班共同体验和部分学生的示范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当老师告诉学生搬动的30千克的物体与1吨的质量还差着远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推算得到1000千克=1吨,揭示了吨与千克的关系。

(二)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

1.材料介绍:

第一组:1千克的实心球。       第二组:一瓶2千克的纯净水。

第三组:一捆5千克的书。       第四组:20千克的大米。

第五组:一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

2.活动要求:

1)组内同学轮流将所给材料搬离地面一次,说说感受。

2)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

3.小组活动。

4.反馈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汇报一下本小组的活动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听好汇报要求:(1)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活动材料是什么。

2)再说一说搬一搬活动材料后的感受。

3)最后汇报推算的结果,多少个这样的活动材料是1吨。

 [学情预设]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实心球,一个实心球是1千克,我感觉1个实心球的重量并不重,我们组推算的结果是1000个这样的实心球重共1000千克,也就是1吨。1吨太重了!(课件出示1000个实心球,让学生想象1吨的重量)

第二组:我们小组搬的是纯净水,一瓶纯净水是2千克,500捅这样的纯净水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 谈感受:……

【小精灵信息链接】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很多地区因为缺水严重影响了生活。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关不紧水龙头,以1秒钟滴一滴水计算,一天大约浪费1吨水。而在我国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2千克。如果这一吨水给他们一个人用,可以用500天。

师:(用手指着2千克的水)就是这么重,两千克的水,是干旱地区一个人一天的用水量,包括用来饮用的水,洗漱、洗菜、做饭等等一天所有的生活用水就只有这两千克,同学们听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的活动材料是一捆重5千克的书,我们感觉1捆书有点儿重,推算得出200捆这样的书重1吨。(课件演示) 谈感受:……

【小精灵信息链接】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大树,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和300千克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5年,就可少砍伐很多大树、节约很多能源。

师: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看到这个材料你还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第四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大米,一袋大米重是20千克,20千克大米太重了,需要我们几个人一起搬才能搬得动,50袋这样的大米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 谈感受:……

【小精灵信息链接】: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国,距今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57120万吨,人均426千克。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滴汗水的收获!

师:从稻谷变成我们吃到碗里的米饭,这中间有很多人都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不能浪费!

第五组:我们小组抱的同学,这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2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学到这里你们对一吨认识是不是更形象了?

【设计意图】:所选择的分组体验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同时根据所选材料,拓展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

1.归纳总结,建构质量单位体系。

师:现在我们一共已经学习了几个质量单位了?克、千克、吨它们都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在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克”来表示,在计量一般重的物体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千克”来表示。那么什么时候用吨来表示?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时会用吨来表示。(板书:比较重或大宗物体)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克与千克时,是怎么来体验1克和1千克的?直接用手掂一掂就可以了,而1吨我们能用掂一掂来感受吗?不能,因为1吨太重了。那么我们是怎么体验的?是通过根据单一物体的质量来进行推算和想象。我们在以后学到像吨这样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时,还会用到推算和想象的方法。再来看,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1000个,所以1千克=1000克;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1000个,所以1=1000千克。相邻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三个质量单位的使用对象,不同的体验方式以及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建构1吨的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

(四)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单位换算。

师:下面各题,请独立思考,尝试完成。

3=     )千克        6000千克=      )吨

8t=     kg            7000kg=      t

古代曹冲称出的大象的质量是大约是5000千克,也就是(  )吨。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交流思考的方法,后三题直接反馈答案。

[学情预设]:以第1题为例:。

11=1000千克,3吨里有31吨就是 3000千克。

2)因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由吨化为千克在末尾要填上30。由千克化为吨在末尾减去30。所以3=3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之前学生已有“千

克和克”的知识经验积累,所以此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吨、感受了吨,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下面就运用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综合应用、巩固新知。

(一)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要过桥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小精灵问: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师:请你先仔细观察图片,找到自己的答案。

师:为什么不能同时过桥?“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如果一起过桥会怎么样?

师:请你先独立思考,它们可以怎么过桥,学生思考后交流。

[学情预设]

1)四只小动物一个一个地过桥。

2)小熊和小牛一起过桥,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因为两只动物的体重小于1吨。

3)小牛、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小熊自己过桥。

……

师小结:过桥的方法有很多,但不论哪一种方法,都要遵循1个原则,就是只要每次同时过桥的重量之和不超过1000千克,也就是不大于1吨就可以。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限制和规定,比如汽车有载重量,电梯也有载重量,很多道路和桥梁都有高度和速度的限制,这样的限制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将课本的主题图作为解决问题出现,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四、质疑反思,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设计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附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克(g) 千克(kg)

吨用字“t”表示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吨=1000千克1t=1000kg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12-26 21:05:44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