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发布者:陈韵旭     发布时间:2017-10-20 浏览数( 0) 【举报】

想知道怎样跟学生说话才最有效、最科学吗?才能够带给学生欢乐,才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呢?建议读一读吉诺特博士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书中浅白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情境、透彻的剖析会教会我们怎么做。

作者介绍:

1、海姆·吉诺特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他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有权威。

2、主要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等。

理念一: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

小故事:7岁的鲁迪突然哭了起来。老师走过去问他:“出了什么事?”鲁迪点点头指着他的新玩具车:“车子的轮胎掉下来了,是朱利奥干的。”他哭道。“我不是故意的。”朱利奥赶紧声明。“这是你的新玩具车,是吗,鲁迪?”老师关切地问。“是的。”鲁迪回答道。“噢,真不幸。”老师说道。鲁迪停止哭泣。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没关系,我家里还有一辆。”

危机就此结束了。

处理此事时,“老师没有质问、指责和讲道理,他没有问鲁迪为什么把玩具车带到学校里来,也没有质问朱利奥为什么弄坏了它。相反,他只是集中关注孩子的感受。”事情也因此不了了之。

吉诺特说:“最佳师表的老师们都在传达一个相同的理念: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们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

我们日常的做法与这个理念几乎是完全相悖的。披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漂亮外衣,我们喜欢训斥,喜欢教导,喜欢指手画脚,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没有诊断就开药方”。而且,我们总的感觉就是:我们是孩子们的救世主,是孩子们的大法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有什么错吗?

理念二:要学会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们的品行。

小故事:一个孩子把颜料弄洒了。

A老师说道:“噢,我看见颜料洒了,我们弄些水和抹布过来。”

B老师却说:“你真笨死了。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A老师就事论事,B老师攻击了孩子的品行。

吉诺特说:“在父母和老师中间普遍流行的所谓‘正常’语言,如责备羞辱、道德说教、命令指使、嘲讽奚落、训诫指责、威胁利诱、评价预测等等,都足以让孩子发疯,并且逐渐变得冷漠、粗俗和丧失人性。”

而这是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做法,会从交流中“感受成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并以此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

理念三:要学会不用评价式的表扬。

小故事:

10岁的菲利斯写了一首诗,描写她对冬天里第一场雪的感想。你如何表扬这个孩子?

吉诺特式的表扬是:“你的诗正好说出了我的感想。我真高兴在你的诗里看到了我自己的感觉。”

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可能会这样说:“你写的诗真棒!”“你真棒!”“你真是我们班里的小诗人!”你会疑问:“这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看看吉诺特的分析。

“评价性的表扬实际上暗示着一种地位差别。表扬者处于评价他人的地位。他们爬到了价值判断的高处,对别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这样的表扬通常都让被表扬者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那么,表扬要注意什么?

第一,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行。比如,不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了不起。”等。

第二,不要将形容词与孩子的品性联系起来进行表扬。比如,当孩子回答出苹果属于水果后,不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第三,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本来以为他们会表现出不良行为,所以才会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惊讶。

理念四:可以表达愤怒,但不侮辱。

一位老师说:“我过去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的未来。现在,我却有了更为切实的目标,我只关心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的需要。我不再去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地处理好教室现时发生的各种问题。” 很多老师常杞人忧天:看到孩子学习不好,或是有不良的习惯时,便忧心忡忡。经常会说,你这个样子,长大了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便想到孩子的以后,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未来上,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孩子最需要哪些帮助。 在错误发生后,也经常会把孩子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揪出来,一起痛斥。这样的行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又有何益呢!指责与担忧解决不了现时发生的问题,不但不能给学生疏导与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情绪恶劣,而孩子的实际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已经发生过的,再把它拿出来说,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多差。会灰心沮丧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而我们有时就是爱陷在这样的怪圈里,愈演愈烈。、

吉诺特说:“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这是交流的基本原则。也是有效教育的本质所在。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批评:你这样的错误,都犯过多少次了!为什么还要再犯,你究竟有没有脑子……老师说的义愤填膺,唾沫横飞,而孩子却无动于衷。是我们的言行并没有触及孩子的心灵,所以,当他走出办公室后,错误会继续发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不能带有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这样说,或许更好: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你这样的态度,我也无法接受等等。)我们应该在事情发生时,就事论事,少言其它的,避免孩子抵触情绪的滋生。看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帮助,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发泄不满情绪或兴师问罪,新帐旧账一起算。 而做到这些,还是需要以耐心为前提,态度至为重要。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地解决,不能着急,着急也于事无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理念五:学会认同. 

十二岁的雷妮向老师抱怨说,她的家庭作业和学校课程太多了。老师有意地不跟雷妮争论,与此相反,老师极富同情心地认同了雷妮的抱怨:“看来家庭作业有些让你感到不安。一天做这么多作业确实够呛,特别是遇上老师还布置额外作业的时候。唉。”雷妮立刻就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宽松。她说:“我得赶快回家了,还有很多作业要做呢。”抱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使心情更糟。可是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时,第一反应总是如何说服,似乎已经养成一种习惯,说教或者是争论。可是,会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孩子们还小,或许他们无法应对老师的试图说服,但是,他们的想法也不会因为几句的说教而有所改变。这时,我们应该照顾到孩子的感受,适当的顺势而为,多多理解孩子的想法语言和行为,大动肝火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老师关心孩子的感受时,那时,心的距离就已经拉近了。

总之,吉诺特式的沟通方式强调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强调在沟通中不涉及孩子的隐私、品行,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强调就事论事,不涉及孩子的过去和未来。虽然其理念与我们的现实相距甚远,但是只要领会了其要旨,操作起来还是不难的。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