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周期 : 2017-10-23 — 2018-04-27
作业要求 :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请按照模板进行提交。
2.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在复制到提交框。)
4.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 :教务管理专员
提交者:学员李杰 所属单位:沧师廊坊市安次区实验小学 提交时间: 2018-04-19 15:29:12 浏览数( 8 ) 【推荐】 【举报】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刚刚步入五年级,虽然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很浅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美好的思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在讲授时要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居然”造句。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音乐、多媒体图片、搜集文字资料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测评
1.本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课文第一自然段朗读,生自我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通过课堂前的测评能够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本节课的进一步系统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语: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这“落花生”的来历,也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但是今天老师告诉你们它还是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教师提问: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2.让我们从课文中解开这个秘密。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
(设计理念:初步的课文学习孩子们了解了“落花生”的来历,但对于笔者为何取名为落华生却一知半解,让学生由该问题为切入点继续感知并挖掘课文隐形的道理。)
3.快速读第一、二自然段。
⑴教师引导孩子通过读书理解种花生、收花生:
①读第一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学生流利的朗读。
师:告诉老师这段话在朗读时你注意到了哪些地方呢?
生:是播种(三声)。
师:为什么?生: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三声)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师:文中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
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今后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
②学生结合书中的词语、语句知识,交流汇报。
师: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读着读着,哪个的标点符号,哪个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一词。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你的读得真仔细)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你瞧瞧,特别会读书)
师: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
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生齐读。
③引导学生发现隐形的课文知识点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生:逗号)
师: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
(设计理念:通过此环节,力图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知识可以通过读、寻、悟来学习运用。)
三、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一)“谈花生”
过渡:这一收获居然要用节来收获,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默读3—15自然段,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
1. 教师提问:课文中议花生部分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重点。
师:好极了,文中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应该是略。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
师: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
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过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你有疑问吗?
生: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过渡: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可以出示文字图片)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
师: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深入理解体会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二)、“赞花生”
过渡:那天晚上兄弟姐们是怎样评论花生的,分角色朗读4—9自然段。
1.讨论交流,父亲第一次议论。
师:花生的好处很多,谁还有哪些问题?
生:父亲说,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出示友情提示图片)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我特别喜欢,这两个词语。(板书: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2.指名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师: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就是在炫耀吗?生: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
师:是的,它就长在那里,如果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
师: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生:学生齐读。
师: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如果你们觉得我读的还不错,就给点掌声!
(设计理念: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道理。
过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为我们奉献着追求内在美,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选择谁?(出示幻灯片)。
生:学生畅谈自我的想法与理解。教师给予时机性的引导。
师:如果命运注定你只能做花生一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运用句式(虽然……但是,不管……还是。)
师:放眼生活中有太多像花生一样的人?都有那些人呢?说一说。
生:全班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师:父亲正是看到了这些人的可贵品质,所以他说。(出示幻灯片)作者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出示幻灯片)。
师:父亲看到的不仅仅是花生的生长特点更看到了花生可贵的一面,你不能借助刚才的理解变一个说法。(出示幻灯片)
(设计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过渡:无论我们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好看,还是像花生一样的不好看呢,我们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作者是把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结合本课说一说什么叫借物喻人。
师:现在一家人说来说去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谈论花生的内在美。
生:谈论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教师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
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师小结:老师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也要做一个有心的人。
(设计理念: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学中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五、课堂反馈
1.课内题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 )、( )、( )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 )、( )、(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父亲说:“因为,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 )、( )、( )那样,把( )的果实( )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 )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2.小练笔:
这篇课文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呢?试着选择 一种事物写一写吧!(比如:植物的根、仙人掌………………)
结束语: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才能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培养习作能力,学习运用语言,读写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15 落花生
种花生 尝花生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不图虚名
收花生 议花生 默默奉献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学生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重点讲解分析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评语时间 :2018-04-23 16: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