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23-01-16 — 2023-07-3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您应用课程所学设计上一节课,完成一篇教学设计。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建议:优质课例文字版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发布者:教务
提交者:学员陈雪艳 所属单位: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 提交时间: 2023-05-29 13:52:50 浏览数( 0 ) 【举报】
【 课 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学 科 】高中历史
【 课 型 】讲授课 【 教 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 班 级 】高二年级 【 课 时 】2 课时
【教材分析】
从本课内容上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本
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共和制在中国发展的独
特性。”本课位于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 3 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为民
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子目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第三子
目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个子目以时间为脉络,叙述了共和制在中国
建立发展的历程与制度发展的独特性。共和制是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制度的坚贞不渝
的追求,但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经过了长
期的探索,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逐渐摸索出一条
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建立起了独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共和国制度,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
优越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一方面,学生在政治课学习、初中历史及高一历史学习、以及本单元第1、2课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共和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政体含义等诸多必备知识,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独特性等方面缺乏逻辑梳理与深度理解,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不足,推理论证的能力存在短板,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提高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时间轴、表格归纳的方式梳理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掌握相关必
备知识;
2.在问题探究中,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
近代中国行不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和体制;
3.在史料分析与案例研讨中,体会中国共产党进行制度探索的卓越贡献与伟大成就,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增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教具学具】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中华民国国歌
教师提问:1912 年的民国政府试图通过歌词中的“揖美追欧”来改造国家,请
问由此可知,此时中国人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思考并回答问题(资产阶级共和国)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最初想要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引入本课学习。
一、揖美追欧、道尽途穷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梳理,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中国各界人士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梳理中国各界人士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做的努
力与各自的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建构基本知识脉络,自主掌握必备知识。
知识梳理: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度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1)国旗:五色旗;
(2)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3)意义: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3)
(1)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2)主要内容: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
(3)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
1.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②各类政党、社团的建立。
(2)历程:
①国民党成立:1912.8;
②“宋教仁案”:1913年春;
③“二次革命”:1913.7—8;
④袁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3.10—11。
(3)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12)与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
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2.“训政”时期(1928—1948)
(1)背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政治纲领:《训政纲领》(1928.10)
(3)实质:国民党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宪政”时期(1948—1949)
(1)概况: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实质: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仍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探究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在欧美盛行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在
中国却无法顺利建立起来?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材料,认识中国近代的国情决定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二、红星指引,枯木逢春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二:梳理不同时期中共控制区域名称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梳理不同时期中共控制区域名称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时空脉络,掌握不同时期中共控制区域的称呼,为以
下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梳理: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国共十年对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创建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标志: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江西瑞金)
(2)主要内容:
①制定了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③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性质:工农革命政权。
(4)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设立边区政府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政权建设: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3)实行“三三制”原则。(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
3.意义:
(1)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3)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及相关问题
探究二:中共早期制度探索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
(一)红星指引树原则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
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
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
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
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 3 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
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教师提问:“三三制”原则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通过阅读分析史料认识“三三
制”原则的重要意义,理解“三三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此后政
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红星指引立政府
教师活动:出示行政区划地图与材料、问题
(注:1949——1953 六大行政区划)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设置大行政区制度,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
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
以下行政单位。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 17 页
教师提问:行政区以什么机构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
体现出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行政大区的位置,落实时空观念;并通
过分析材料认识到行政大区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地方最高政府机关,体现
出人民主权原则,这些都为日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梳理:
(三)解放战争时期:设置行政区
1.实践:设置行政区
(1)背景: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3)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4)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红星指引创理论
教师活动:出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关材料与问题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
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
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
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
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6 月 30 日
教师提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背景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方案的必然失败与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必然胜利,认识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
政》为日后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梳理: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1)时间:1949.6
(2)意义:
①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制度创新,再造共和
教师出示以下材料并讲解:
1945 年 7 月初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如何跳出“历史
周期率”支配的问题:“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
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
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
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
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那么新中国开辟出了一条怎样的“新路”呢?
学生活动:听讲故事,而后带着问题分析新中国的制度建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新中国制度的特点并带着问题学
习新中国“新路”的具体内容。
(一)中国道路——人民共和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初步确立:1949.9,《共同纲领》;
2.正式建立: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1954年宪法;
(1)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②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3.遭到破坏:
(1)1957年以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2)“文革”十年,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4.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表现:
①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2)意义:
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3)1982年宪法的地位: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中国道路——多党合作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发展完善: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
(4)恢复完善:改革开放后
①1982年,中共提出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5)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6)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中国道路——民族团结之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从内蒙古自治区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出示并讲解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反映自
治区制度下汉蒙人民深情交往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并提
供内蒙古地区迅猛发展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通过学习“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对比内蒙古
地区迅猛发展的相关数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设计意图:增强对学生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贴近学生认知经验,吸引学
生学习兴趣。通过感人的具体事例及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认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制度优越性。
(四)中国道路——群众自治之路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从枫桥经验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出示并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卓越代表——枫桥经验,提供枫桥
经验的具体内容及成功处理基层问题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思考基层群
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枫桥经验的具体内容及成功处理基层问题的相关数据,认
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枫桥经验的具体内容及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认
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制度优越性。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新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中国道路是:
——人民共和之路
——多党合作之路
——民族团结之路
——群众自治之路
【板书设计】
一、揖美追欧,道尽途穷
二、红星指引,枯木逢春(一)红星指引树原则
(二)红星指引立政府
(三)红星指引创理论
三、制度创新,再造共和
(一)中国道路——人民共和之路
(二)中国道路——多党合作之路
(三)中国道路——民族团结之路
(四)中国道路——群众自治之路
【教学反思】
本课基础知识讲解清晰,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中列举了大量事迹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出现了跟不上课堂节奏的现象,所以应适当降低讲课速度,课堂教学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类问题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