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发布者:万聪    所属单位:漯河市经济开发区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7-10-02    浏览数( -) 【举报】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音乐课都被称为副课,特别是个别的地方学校更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大家对音乐课有了新的认识,而我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更应该不负众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音乐课能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导,以注重发展个性为出发点.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重点突出的是它的实践特征,由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直接表现类(即表演),第二是间接表现类(即聆听)。而直接表现类的表演教学即主要以唱歌为主的教学,是任何学生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也是音乐教学普及最有实效的途径。更进一步说,基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唱歌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易让他们在学唱与表演的过程中接受并喜爱上音乐,从而更好的贯彻音乐教育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唱歌,可以接触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速度、力度等表现形式,既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唱歌方法又充分的体会音乐的美感;通过在教唱教学中会使用到的如游戏教唱法,学生们可以唱唱玩玩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对于激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音乐兴趣又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歌曲,丰富了自己的音乐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由此不难看出唱歌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和音乐审美观点,是进行音乐普及最佳实效的途径。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没有的一定直观的对象和行动,思维就无法集中,因此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较中学生要弱得多,在小学音乐教唱中如何不断变化和交叉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最大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教唱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善于展示嗓音的自然和形体的灵巧,进行直观教学,并注意引导其对音乐形成整体认识。

鉴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唱中教师要更多的讲一些生活常识、习惯动作、自然现象来启发引导他们认识发声的方法和自然唱歌,让学生觉得唱歌是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

一、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二)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三)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当中。
   (四)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坐着一动不动。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五)单一与综合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通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更适合用“综合”得方法来教学。

二、参与式学习

(一)学生要学会主动预习新课

音乐课大致可分为唱歌课、欣赏课、综合训练课几大类。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预习——新知识传授——巩固练习”。预习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前奏,许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如教授《摇篮曲》时,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何为摇篮曲,了解舒柏特的生平,了解中外一些优秀的摇篮曲。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这些远比教师的讲解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预习还包括教师的课前备课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点,针对课堂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疑难点。

(二)教师组织得法,学生有效参与

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小组讨论似乎很热烈,但仔细一听,却发现学生是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没事了。没有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发言”,这样的讨论,达不到教学设计的初衷,反而浪费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如倾听别人发言,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讲述清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进行归纳补充等等,只有这样组织规的小组讨论,才会提高学生的讨论能力。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交流。这种现象,使学生的参与、交流成为空架子,学生不能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课堂上,听者还是听者,说客还是说客,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都作好充分准备,在活动时才有话可说。事实证明,有意义的小组活动只有在小组成员进行了一些准备和思考后才能实现。

()适当的组织体验活动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仅凭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探究、领悟、体验,才会对知识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教材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如果音乐活动或讨论设计过多,也往往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时机,应在学生有争议或教学重难点处展开,这样做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唱教学

(一)发声练习

如在正式唱歌前,教师一般都会带领大家进行发声练习,这时教师不妨试试让学生进行模拟唱,以此来代替枯燥的发声练习。比如教师可以让大家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声音,如小猫的"喵喵",小羊的"咩咩",让大家发一些带有鼻腔音的拟声词,作为发声的共鸣练习,从而避免了学生过度使用大白声,减少对声带的损害;又或者可以让学生们模仿火车汽笛声"wu-wu",分别作两组练习,第一次用简短而跳跃的快速练习,第二次用连贯不间断的长时间练习,这样就能够让大家深刻的体会到气息的作用,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吸气和呼气,这能帮助他们在唱歌学习中做的更好。
   (二)歌曲教唱

 结束了发声练习,教唱环节开始了。对于儿童来说,一首好听的歌曲最能给他们留下第一印象的不是歌词唱了些什么,而是这首歌有没有优美好听的旋律。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话还说不清楚的孩子,却能咿咿呀呀的哼出“旋律”。所以在一首新的歌曲学习之初,先让学生好好的听一听范唱,使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我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现在的小学生对歌曲的接受能力一般都不错,在听的同时,也能自己跟着哼唱,学生也可以对歌曲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它是快的?慢的?轻松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在听的同时,我往往还会让学生们的手也动起来,跟着我一起给歌曲打节奏。在听到2/4拍的歌曲时,第一拍强拍就拍桌子,第二拍弱拍就击手掌;在听3/4拍的歌曲时,大家一起划三角形,并且身体也要跟着音乐晃动起来。这样通过一边听一边动,学生可以很准确的划分歌曲节拍,并明确歌曲的强弱规律,对接下来所要演唱的歌曲学起来就相对容易许多。

在对所学歌曲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是否就可以开始教唱了呢?我认为,不急。在之前一系列的热身活动中,学生对歌曲的了解仅停留于歌曲的旋律部分,而歌曲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未必清楚的知道。因此在范唱过后,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把歌词读一读,让学生展开联想。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的表演歌曲《草原上》,该首歌曲的歌词描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人们的生活光景好,可以对学生们提问,有没有同学去过大草原?如果有可以让其描述一下对草原的感受,如果没有,也可以结合大家在电视,书本上看过的草原景象来一起探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把说和唱结合在一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也更能将他们的情感融入的歌曲的演唱中去。

在歌曲的教唱中,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发挥钢琴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还采用一唱一句的教唱法,自己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这样的教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是无大碍的,但在正式的音乐教学中,易使学生出现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的利用钢琴来进行识谱的教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并且还可以减少音高、音准出错的概率,使歌曲的完成更加准确,完美。

(三)歌曲难度适中

学生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歌曲学唱下来。在“能唱”歌曲后,教师可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们将歌曲唱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的流露。小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和体会,因此在教唱的时候,应当让他们的表演外在一些,但避免过分做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唱歌时面带笑容,这里指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而不是强硬作出来的僵硬的表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啃苹果”的动作,将嘴张大,上颚抬高,力量集中在颧骨,然后放松,反复几次直到表情可以比较自然,再将这样的感觉带入歌唱中,从而让声表一致。有了表情,教师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舞蹈动作来丰富歌曲内涵,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去展示歌曲的感情韵味,从而让学生更直接的感觉到音乐,认识音乐作品。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的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可以将蒙古舞蹈中的抖肩,骑马甩鞭等简单的动作融入歌曲中,结合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合,这样寓教于乐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习的热情高涨,使歌曲教唱更加完整。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简单的乐器来配合歌曲的学习,或是结合歌曲的主题开展游戏教唱。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唱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当变化多种方式,结合看、听、说、舞、想等不同途径来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丰富教唱教学的方法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音乐的功能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地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工鞥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它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种豆包含这一成分。在欧洲,自从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审美教育主张以来,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更广泛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这些演出和传播不按照健康的审美理想加以规范,音乐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塑造将发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丑陋的音乐,只可能导至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于混乱。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驰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后来的儿童唱游,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都发挥这样的功能。通俗经松的娱乐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常作为宴饮音乐出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则常作为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及其他休息场所的背景音乐来播放,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情趣。从这种社会功能的反面表现来讲,娱乐音乐中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乐艺术规律,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 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二)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具有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影响功能。优秀的音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志。音乐对人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表现方式。在和平年代,音乐更多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在战争年代,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并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进程的中国音乐,永远都以音乐中的崇高精神塑造人,永远都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配合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需要,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聂耳、冼星海、张曙、任光等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遵循着音乐社会功能会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用音乐为武器,为争取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的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在中中共产党的领导下,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规模,在治国安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新中国的音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级影响和作用更是有目共睹。而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新中国的音乐文化,又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新时期,无数优秀的音乐伤口品,讴歌着我们这个变革的、腾飞的时代,鼓舞着我们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

五、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

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端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从而与 “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六、音乐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生活

()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

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逐渐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院、去音乐会等。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听音乐和怎样听音乐时,才能形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首先应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点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其次,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应教给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价等方面分析音乐的丑与美。再次,应了解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现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音乐课堂上所学的音乐知识,来指导学生课外的音乐欣赏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的审美修养,要想完成审美教育任务,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增强审美意识。要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姿态,以及文雅庄重的举动、合乎规范的语言、亲切诚恳的态度、端庄的作风、朴素大方、整洁美观的装束。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即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吸引学生,使其热爱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感悟音乐中的美好和高尚。
  
七、让学生对世界各国不同的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我认为,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学生们都要有所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多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也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要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音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热爱音乐艺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而且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吧!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