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我的“引·享”语文课堂

  发布者:王林甫    所属单位:南乐县张果屯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7-07-13    浏览数( -) 【举报】


一、教学特色界定:

“引·享”语文课堂:“引”即“引导”和“指导”;“享”即“分享”和“享受”。 “引·享”还谐音“影响”,暗含“对别人的思想、行动起作用”之意。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中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以简约清晰的教学层次,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感受体验、理解运用;激趣引思,指导学生在生疑解惑中产生学习动力,形成学习合力,积极而有效地学习。在师生共同探究、倾心交流中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在融会课内外文本中达到智慧分享享受习得的快乐,进步的兴奋,师生同生共长。

 

二、提出缘由:

1. 理论支撑:

人类的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同时,当人们经过思考,得到对未知世界的解释后,天性会使人把经历分享给别人,以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可,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在同伴间的分享中将自己的思考再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今日,身处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尤应积极地作用于环境,主动建构并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努力发展自身。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最主要特征也明示我们:不把结论与规律告诉学生,而应指导学生作为“发现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以上理论,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教师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自身多年来的语文学习与教学之路也使我对语文有了新的理解:语文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阅读,一种身心投入的倾听,一种联结古今的对话,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还逐渐认识到在知识展现的过程中,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就可以完成的,相反,必须是学习者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重建,乐意分享所学,使学习成为一种基于内省需要,产生愉悦感的生命体验历程,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增长的目的。

2. 学生实际情况

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正学习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但注意力与情感不稳定不持久,常与兴趣相关;记忆以无意、机械、具体形象识记为主;抽象逻辑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创造想象逐步发展。

自参加工作以来,所教的学生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20年间,在第一线与他们深入接触,深知他们从家庭里获得学识、文化的时空条件、机会均多少有缺失,他们中途转入的情况较多,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而家中缺少安静、独立的读书空间,有益的课外读物拥有量低,言行举止常让人感到正向、恒常引导的缺失,加上学习上同伴互助、分享的缺失,导致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他们乐于在班集体中生活,渴望从第二故乡获得新知与表达的机会。

 

三、遵循的原则:

1. 师生关系平等原则

师生思想上交流,情感上相容,人格上平等,不因学习对象是小学生而忽视他的个人感受和主体意识,而要发扬教学民主,使每个学生尽可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真正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2.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3. 启发性原则

又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4. 循序渐进与巩固发展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设置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经过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相关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卓有成效地运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度区别的教学,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四、核心环节:

1.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展现立足引起学习者的共鸣,自身平和的教学风格构筑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诵读、理解和运用等学习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交流、习作等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融入自身经验,主动参与、接受,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基础上理解知识,领悟所学技能的价值,自觉发展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与自己过去相比,立足于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需求,以发挥教学评价的正向引导功能

2.

“分享”原义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将 “享”界定为:在传递与展现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与学习经验的螺旋式积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反馈,借课文范例、名家名作、同学之作、学生自己之作使教与学有机结合,通过倾听、评价、修正、再分享的流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与学生一起分享文本创意、遣词造句、结构文法和情境感受,实现知识正向流动与反馈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间平等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尊重、愉悦、共同成长的学习效果。

 

五、相关技巧:

1.激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明确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要让学生“乐学”,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吸引力,就要组织富有成效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潜能。

    前段时间,我读到了一个写给幼儿园孩子看的绘本《小蓝和小黄》,觉得很有意思。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都未读过,于是,我一如既往地与学生分享自己所读的作品,还特意改变了故事呈现的方式,只为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步: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些方框。

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画方框干嘛?”

“不是框,而是一张张白纸。”

“为什么要画白纸?难道你要画画?”

“对。请看!”说着,我在每张纸上画了大大小小、数量不等的色块。

“什么意思?”

“如果这些白纸上的色块讲了一个故事,你觉得会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火星撞地球?”“陨石掉落?”“看不懂……”我静听他们的议论,悠悠地开了口:“那我来讲一个?”

“好!”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了。 我指着第一张白纸上一个蓝色的点说:“这是小蓝。”

“啊?有名字的!”

“蓝色代表人物!”我又指着第二张白纸上三个大小不一的蓝色点说:“他是蓝爸爸蓝妈妈心爱的孩子。”

“啊!还有家人。”

我接着指着第三张白纸上几个彩色的点说:“小蓝有很多朋友。”

“唉!跟我们一样。”突然,有个学生像触电一样,“老师,第四幅图是不是说‘小蓝最好的朋友是小黄?’”

我赞许地说“猜对了!”

“真的?那你先别讲了,让我们先猜猜……”我微微点头,静静等待,看学生歪着脑袋琢磨,争着举手发言,互相补充,完善故事,虽然与原故事有出入,但他们积极参与的样子使自己也变成了其中一块颜色。说完故事,我告诉学生这本书叫《小蓝和小黄》,在新华书店有售,还很畅销。

“怎么可能?就这几种颜色?就这么简单的故事?”

“对呀!请想一想,为什么呢?”于是,新一轮思考开始了:“没有文字,就没有故事。语言有温度,这些颜色才有了生命,故事才精彩;虽说是个小故事,可也蕴含着道理:亲情、友爱……也蕴含着知识,如色彩学:蓝+=绿;还能启发我们想出许多相似的故事……”

   “是的,其实,咱们学过的课文,也是这样的。比如,小露珠是草叶上的小水滴,最平常不过了。当它被写成《小露珠》后,它就像珍珠、像钻石一样美了;它跟青蛙、太阳公公打招呼、问好,大自然里的事物就活了!”而我们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五言绝句,无一字虚言,形同白话,但,若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隐者、童子、诗人的形象就丰满了。于是,我们再次分享并总结:“合情合理的想象,能使故事丰满;故事来源于生活,观察生活就能有故事。”而我们的生活就值得写呀!就像第20课《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老师说的:“怎么会没什么好写的呢?只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没有的写的东西,就吸引人了!”

 

2.启慧

爱默生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着引导学生。记得有一年,我教三年级,练习册上有一首小诗,不同于难懂的古诗,不同于较长的叙事诗,居然只有三行,而且是一句话分成的三行。学生在我声情并茂地范读、介绍下,一起美美地赏读,发现了小诗的美好:

蘑菇

蘑菇是森林的小笨蛋,

雨停了,

才撑开漂亮的伞。

“这是比喻,但没有“好像、仿佛”,还和拟人结合,也包含科学知识——蘑菇是雨后再生长起来的。诗人称蘑菇为小笨蛋,其实心里是喜欢它的……”在一个又一个的发现中,学生发出了共鸣:这样的小诗像说话,比说话精彩;是写作,比写作简单。如果这样就是诗,那我也能!“我也来一首!”“这么简单,瞧我的!”“太有趣了,我要写‘云’!”思考落于笔端,创意便以文字呈现:

云朵                                 树叶

云朵是天上的小调皮            树叶是森林里的小宝贝

太阳出来了                    冬天到了

他就和太阳躲猫猫。            就钻进妈妈温暖的怀抱

美美地过冬了。

仿着仿着,有个学生不愿意了,他得意洋洋的说:“老师,我要写一件有趣的事。是真事!”还有个学生说:“我也有!”

 

假头发               棉花糖

戴上去,        天上的棉花糖真多呀,

黑亮亮,        一团一团又一团。

掉下来,        小绵羊是吃了它

光秃秃。        才长得这么胖乎乎的吧?

忍俊不禁地读完,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欣赏之情。一节课下来,人人有收获,诗短趣味浓,事小情真切。

 

3.显才

到了高年级,我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欣赏,固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学会创作,才真正让一个人在表达中获得最高境界的快感。上届六年级,我把《日有所诵》介绍给学生,在紧张的毕业复习之余,我们读读儿童诗,愉悦心情,又感受语言的魅力,儿童诗的风趣,意境,在日记本上,有些学生爱上了诗意的表达,隔三岔五就在日记本上仿写一首小诗。写出了欢乐与品位。像这样的个人作品集,多年来,我所教过的学生中珍藏了许多。

 

4.守恒

班固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堂课,一次交流的成功不足以说明学生的收获,到江南大学旁听了《儿童文学课》后,我对“叙述视角”这个专业话题感兴趣了,教了多年,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文,更多的是讲故事。故事正是叙述的艺术,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视角的问题。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曾无意识地给学生换过视角将过同一个故事,但为什么要这样讲,怎么讲得精彩,我未曾研究过。从江大听课回来后,我开始注意系统地带着学生训练,用“叙事者”、“旁观者视角”、“全视角”等视角引导学生改变人称,化读物为己作。六年级学生写《习作5:我的烦恼》,很多人都写父母管得宽,管得多,整天让他们上辅导班,学各种技艺,于是,我以同学们二年级学过的《小鹰学飞》为例,引导学生找故事中的角色,然后,发现这个小时候的故事还能演绎成《老鹰看小鹰学飞》,《青蛙看老鹰教小鹰学飞》,于是,老鹰、小鹰、青蛙都有了各自的心理活动,因为视角的不同,各人对学飞这件事情,各有看法,每种看法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在重新演绎故事后,学生突然联系起自身来,联系起流行词“虎爸狼妈”来,从而惊讶地发现曾经的小故事,还能说明现在的烦恼、问题呢!同学们笑了,虽然依然为总是被赶鸭子似的上课烦恼,但心态上坦然多了,也理解父母点了。

后来,教《鞋匠的儿子》这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故事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交流人物形象,等学生在课堂小练笔后,惊喜地发现学生会从林肯、参议员、民众以及读者自己的四种角度去转述林肯的即兴演讲,大家分享了各自对文本和人物品性的多重理解,还学会了入情入境地表达,感受到了设身处地,转变立场去思考问题,向成熟迈进的好处。

 

5. 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谈谈一堂课中“引·享”的体现。

刚才我执教的《大自然的文字》是科普小品文,如何“激趣、励志、显才、守恒”呢?我做了以下设计:借助的自然画面、精心组织的过渡语,无不向身在课堂的学生暗示:老师带大家去旅行,咱们一起到大自然里去探索;当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科普知识后,对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我顺势而引:也想成为像作者伊林一样的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吗?那好,咱们一起去探索。学生热切盼望中,我展示了森林里观察年轮、大海边观察潮汐的图片,学生相互补充,介绍科学知识,当他们入情入境后,话匣子打开了,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有深有浅,在讨论中,又一次获得了提升,有些说得头头是道的学生觉得自己也有点像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了,听得入了迷的学生,不知不觉也产生了探索大自然文字的兴趣。从回忆已知到学习新知,从读到说,读写结合,引导中分享,分享中提升,享受大自然的赠予,享受语文的魅力,一堂课内外交融的课师生都获益良多。

 

六、期望达到的效果:

“引·享”语文课堂是我回顾自己多年来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的提炼与总结,我期望在今后的教书生涯里,能继续完善这种理念与方法,结合每天新鲜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提炼出更系统的教学内容,更易操作的流程,能激发更多学生热情且持久参与的策略,写成系列的论文,集结成册,让更多一线教师一起来参与研究、实践,围绕教学目标,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营造知识技能协同、师生关系和谐、课内课外融合的大教学环境,让语文课堂成为探索之旅。在旅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以自己的教学言行为示范,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对话,为寻找真知师生、生生间不断展开思想碰撞通过诵读指引、交流理解、表达运用,随时、适时进行语言训练,融会课内外,引导学生实践“巩固已知、感悟新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一次次交流中,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想教育之境,尽力使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不需任何人的提醒和敦促,如饥似渴地倾听和阅读,大张旗鼓地对话和表达,酣畅淋漓地尽享语文带来的无限乐趣和人生财富。

 

七、“引·享”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之“问与惑”

在实施“引·享”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时常会想起雅斯贝尔斯的那番话,我也时常忍不住扪心自问:我的教师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的教学生涯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生命沃土之中吗?我的育人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答案是否定的。碌碌于世事的我还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游刃有余地“引·享”,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融合至得心应手的程度,因而常常郁闷——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学校“元·圆课堂——范式教学”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语用”的高效教学改革的力度与效度,但又产生困惑:强化了高效,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如何提升并使之持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期望、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与课题成果每学期要求汇报相矛盾,怎么办……今天一并提出,恳请专家们指路、支招。

我的汇报完了,敬请指导,谢谢!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