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

  发布者:陈春玲    所属单位:清丰县双庙乡庄头小学    发布时间:2017-06-21    浏览数( -) 【举报】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它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之外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它的合理有效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必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与容量,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树立学生资源的观念,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成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以便合理地开发学生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利用的学生资源   

(一)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资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并非像一张白纸那样对将要学习的事物一无所知,相反,他们对有关事物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原始的认识和观念。儿童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言语经验。如果教师能正视这些言语经验,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他们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复述课文,通过口语训练,会使学生的语句逐步完整,连贯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会不断提高。在低年级注重孩子已有的识字基础,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孩子本身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还会激发其 “备好课”征文他同学识字的热情。  

(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儿童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他们可以从电视、网络、家长、社会、自然等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经验。所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是一本不断充实、丰富和深化的人生之书,是一个不断再生、开拓与发展的智能富矿。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的信息又多于老师,快于老师,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老师。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在引导学生开展一项学习时,首先要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和原有观念,如语文课上,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首先要想,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支撑,促进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说,语文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已有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能力、有根基来解读语文课文。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原始的认识和观念是建立在少量的观察和具体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指出错误后应进一步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文章,变“废”为“宝”。我们不能害怕错误,更不能回避它,而应正确地对待它,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三).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爱好、态度等都是教学资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当孩子对某一个内容发生强烈兴趣的时候,哪怕这种思想和看法是奇特的,不太符合常理,我们也应尊重,并尽可能地顺应他们的思路,因为孩子做喜欢做的、感兴趣的事情是最有效率和收益的,也是最能发挥创造精神的。少年儿童已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具有了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能力。注意到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调控他们的学习方向,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二、教师合理利用学生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同书本知识相融通起来,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意义建构)、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力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把生活融入教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有效地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实;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改善其被动状况,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   

(二)创建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体验   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在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的同时要留出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忽视情感教学是片面的和非人性化的。学生只有投身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全方位地完成认知建构和人格建构。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动力,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保生机盎然的求真意识、求实态度、向善意识和审美倾向。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性教育是实现课程资源转化的重要机制。体验是知识的内在经验的升华。生成过程中的体验再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的过程,学生能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发现经验积累的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隐性的课程资源得已开发和利用。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在小课堂联系大世界的氛围中吸收人文思想的乳汁,使课程资源得以利用和转化。在创新性活动的体验中,选择和组织思维加工活动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志。  

 三、对于学生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一)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教师是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教师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形成科学的学生资源观。这是因为良好的经验是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经验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自然的,而要依靠主体的积极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研究等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生资源观。提高自己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能力。 

(二)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参与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打消学生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没有心理负担地、热情地参与活动。要特别注意让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内向的学生往往是有知识、有主见、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生。在活动中,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中有所发展和创造。师生互动,宽松和谐的气氛是产生积极情感迁移、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根本保证。  

(三)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分享经验  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探讨其影响是经常、深入、平等、自由的,因而是高效的;同学之间的学习讨论不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可以从白天讨论到晚上,从教室讨论到宿舍,甚至睡觉时还争论不休,逐字逐句地推敲研究,实在受益匪浅;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主动的、生活化的、随时随地的,交流时的心态是自由、解放、平静的,因而,他们交往起来就可以无所顾及、畅所欲言,把自己获得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创造性地说出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重新审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利用学生资源,让课堂变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自我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