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初中数学课如何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并逐步完善 作业周期 : 2016-12-302017-03-15

作业要求 :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少,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正迁移”的影响小。教学中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课标》在其总体目标阐述中写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请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发布者 :周毅

初中数学课如何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并逐步完善

提交者:学员康秀云    所属单位:白璧镇第二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2-20 10:28:04    浏览数( 0 )

初中数学课如何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并逐步完善

康秀云      白璧镇二中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有力依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四基”之一的基本活动经验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专家对其内涵、组成、教育意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又当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有效构建,乃至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联系生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直线公理:“两点去定一条直线”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例如: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植树时,只要定出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使同一行树坑在一条直线上。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使学生思考数学,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升华。   

二、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起来。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教师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对称。

师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

生:对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师:观察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两边重合了。

师: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折痕。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是的。

师: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在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基础上揭题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尤为透彻,积累了有效的操作经验。

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合理选择、组织操作活动,努力追求操作价值的最大化。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做数学”,在体验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三、巧设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教育是一种生长,生长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可以概括地表述为“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通过灌输实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实现的。数学知识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产生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

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提供一个好的活动。如在教学《随机事件》时,教师准备一个盒子和各种颜色的乒乓球,让学生通过“摸球”实验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教师一般是先呈现盒子里面的一共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让学生说一说,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毫无挑战。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问:“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黄色的球共10个,不过两种球的数量不相等。如果不打开盒子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球的颜色多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用猜的方法,随即因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被同学否认。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球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这种颜色的球多。此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由于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了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需要而充满了活力。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杜威强调“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因为只有在经验中,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老师评语

经验丰富

评语时间 :2017-02-20 12:45:22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