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截止日期 : 2017-02-23

作业要求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定有所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我们的大脑,提升了课堂知识的容量。让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纵深度。教师的智慧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和设计规划能力,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请分享一下您所任的语文学科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彩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行动吧!

作业题目:
    本次网络培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请根据你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融合的理解结合自己任教的经历,完成一份应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设计提交到平台。
作业要求:
1.
教学设计方案要体现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
2.
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3.
字数要求在1000---1500字之间。

4.请务必在作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

5.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为了不在线丢失作业,最好先在word文档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温馨提示:

在培训平台“学习中心”—“研修作业”处进行提交,标题必须设置为“【作业】题目—姓名/班级名称/县(区)”。例如【作业】题目—张三/小学语文2/某某县

发布者 :张玉桥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提交者:学员张利敏    所属单位:白营一中附小    提交时间: 2016-12-29    浏览数( 1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业】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张利敏/小学语文1坊1组/汤阴县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激趣导入

1、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刚才我们听得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2、课件播放乐器图片

     认识音乐中的乐器

3、过渡语转折:可惜这么好的乐器被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演奏家把弦弄断了,而且这位演奏家从那儿以后终身不再弹琴了,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1)、强调“弦”的读音。

(2)、“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2.            追问:那课文的大意知道吗?谁能结合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老师讲授古文意思。

    重点讲述难理解的字词。

4、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钟子期是怎样称赞伯牙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3.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4.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单单把子期当作知音?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5.“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6.“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3、出示关于朋友的名言

五、结束语

老师寄语: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在人生的旅途中,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并珍惜自己的知音。

六、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知音难觅

               钟子期            善听

老师评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