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业周期 : 2016-12-292017-02-28

作业要求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定有所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我们的大脑,提升了课堂知识的容量。让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纵深度。教师的智慧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和设计规划能力,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请分享一下您所任的语文学科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彩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行动吧!

作业题目:
    本次网络培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请根据你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融合的理解结合自己任教的经历,完成一份应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设计提交到平台。
作业要求:
1.
教学设计方案要体现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
2.
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3.
字数要求在1000---1500字之间。

4.请务必在作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

5.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为了不在线丢失作业,最好先在word文档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温馨提示:

在培训平台“学习中心”—“研修作业”处进行提交,标题必须设置为“【作业】题目—姓名/班级名称/县(区)”。例如【作业】题目—张三/小学语文2/某某县

发布者 :张玉桥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提交者:学员毛素芹    所属单位:韩庄镇武洼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2-17 11:00:30    浏览数( 0 )

 【校本研修成果】+毛素芹/汤阴县/韩庄镇武洼学校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必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地实现了小学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自然等学科的整合,相互融合,相互沟通,从不同角度阐释语文,多媒体能较好帮助教师解决语文科的一些模糊现象。

【正文】

信息技术,具体的讲,一方面是指它使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更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方便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且它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比如因特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还指使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对同一信息可以用多种媒体来综合展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这种信息承载和展示的多媒体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及小学语文教学。

从学生出发——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直觉的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对诸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要素很敏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着迷于“动画片”、小人书。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借助多媒体合理地将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加以演示,这种对某一信息内容因为运用多种媒体的立体式表达而使效果生动逼真,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准确,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大大加强。这样,教育是快乐的,求知是开心的,轻松的。一节课下来,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从教材出发——电子多媒体可以丰富教材纯文本内容

多媒体的视听影像信息提供的认知有时候是纯文本语言所不能做到的。例如,一名中文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不知道古典文学中常常出现的诸如樽、爵、觥等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因为在只有文字解释的教材上,那些纯文字的注解只是笼统地说它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酒器。这种单纯的文字注释使得大学生即使以后见到了这些酒泉市器,也未必能认识。传统忽视形象的纯文本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学生对形象的敏感性和审美性。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能引发人们美感、激发人们想象力的,首先是直观的形象。语文科的形象性、诗意化、想象、意境等特点可以与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特性很好地结合,实现对纯文本信息的综合化多方位展示。如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音乐、图像、视频等可以渲染文学作品的气氛和情绪,烘托人物和意境,使学生难以想象的、抽象化的内容变得可视化。所以,在小学生识字量还不多,对语文课中一些抽象的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平还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当补充视觉认知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必要。因为多媒体使得信息既能以影像的形式让人看得见,又能以音效的形式让人听得见,这种通过多种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单一的纯文字的呈现方式要丰富直观。根据信息技术可以用多种媒体表现某一信息内容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文中有些背景资料进行展示和情景性介绍。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够丰富,所以,对于有些课文所波及的相关背景和内容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往往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地采用多媒体对背景内容作最直观的演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詹天佑》一课中关于“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的工作情形,小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老师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课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甚至不需要老师的任何解释而一目了然。

从教学出发——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

1、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建构课文情境,营造课棠氛围 

我们发现记者在作采访时,有时候因为采访的情境气氛设计得好,使得采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也是如此。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心,他想让几名学生各自谈谈志向,他先假设了一个谈话情境,然后又打消了学生的谈话顾虑(因为孔子既是老师,年龄也比他的学生大而使他的学生一开始有所顾忌),给了弟子们很好的谈话氛围,这样才使几名学生尽情畅谈各自的志向。今天,我们比大教育家孔子多了一样锐利武器-----多媒体技术。小学课文《悲壮的一幕》写的是外国航天员的故事,中国学生一下子很难进入课文情境。教师通过将获取的一些亦真亦幻、给人恍如隔世之感的苏联宇航员和他的妻子、孩子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动情的解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资源和平台,给课堂教学营造较好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心理距离,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2、多媒体与小学语文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有篇课文是《让北京亮起来》,课文中所写的夜晚的北京是没有去过北京的小学生不好想象的,有位老师在教学时,把从因特网上下载的夜晚各种灯光下的北京的图片,配以浪漫抒情的音乐进行播放,有立交桥,有王府井大街等等,学生一看就产生了兴趣。然后该教师又联系自己的城市景观,鼓励学生回想自己所在的城市夜晚是怎么样的,这又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兴趣点。

最后教师说我们所在的城市随着近年的发展也亮起来了,随后播放了亮起来的城市夜景,有夜晚灯光辉映下波光闪动的江河,有彩灯投射下显得雄伟美丽的立交桥,有城市夜景中五颜六色的街道等,学生一下子群情激动,原来我们自己居住的城市亮起来是这么美。这种一直延续的兴奋使教师很好地完成了对《让北京亮起来》一课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多媒体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可以激发情感,掀起高潮,超越课文,画龙点睛

多媒体常常在一堂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被运用于结尾,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前面课堂内容的学习,对所学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利用制作精良的课件展播,总结和升华课文内容,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一个完美结局。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是对语文单科的整合,还可以是小学语文与小学其他各科内容的整合。综合性学习已是当今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一种必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地实现小学语文与音乐、美术、历史、自然等学科的整合,相互融合,相互沟通,既从不同角度阐释语文,对其他学科又是一次巩固。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7-02-22 15:11:30

附件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