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小学语文2班截止日期 : 2017-02-23

作业要求 :

“聚焦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作业题目:
在本次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也参加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要进一步做到“教学实践改进”,需要在课堂中真正学会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请您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完成一份“聚焦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提交平台。
作业要求:

1.作业要有完整的题目,请注明所使用版本、年级、单元、篇目名称及课时。

2.教学设计要原创,教学环节要齐全,设计要有亮点。教学设计方案要体现教学难点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字数在1000字——1500字之间。

4.要求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5.务必在作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

6.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为了不在线丢失作业,最好先在word文档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温馨提示:

 在培训平台“学习中心”—“研修作业”处进行提交,标题必须设置为“【作业】题目—姓名/班级名称/县(区)”。例如【作业】题目—张三/小学语文2/某某区。

发布者 :王丽娟

【研修作业】小学语文2班

提交者:学员张玉芬    所属单位:菜园镇北青村学校    提交时间: 2016-12-26    浏览数( 0 )

       【作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张玉芬/小学语文2坊/汤阴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菜园镇北青村学校     张玉芬

教材简析:

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师:准备诗歌配乐朗读视频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解诗题──晓诗音──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歌曲《送别》并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    人间知己最难寻  (齐读)

2.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一.解诗题

1.读课题,你想得到哪些信息?(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之、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

2.再读课题你想告诉老师什么?(小结并课件出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出示长江简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晓诗音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他的心情如何?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必要时也可以作批注。(相机板书:晓诗音)

1.学生自由读诗。(出示课件:全诗)

2.指名读: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真不错,掌声,谁再来。)

3.多名学生读。

4.齐读。

【设计意图: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

5.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朗读

三.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1.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中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3.品味:故人    西辞    烟花     孤帆    唯见 
4.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出示课件)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图: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理解“烟花三月”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四.悟诗情

1.质疑:穿越时光隧道,看一下黄鹤楼码头的繁华与拥挤!(出示课件)用成语来描绘你看到的景象。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c.讨论回答。

2.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设计意图: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3.师过渡:此时此刻,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老朋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依依不舍  恋恋不舍  难分难舍   情深意长   依依惜别……)(相机板书:依依不舍)

4.播放《阳关三叠》)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

a.带着这份不舍,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b.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c.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d.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5.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相机板书:悟诗情)

6.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江水啊,你平安地送老朋友远去吧;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这一别,何日才能相见……(播放《送别》学生写话 )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感受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

7.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相机板书:深情厚谊)

结语:名楼,雅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让琅琅的书声回荡教室,让浓浓的诗香萦绕耳际。】

布置作业:

一样的友情,别样的故事,欣赏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

中国是诗的国度,表达人间真情的诗词有很多,请努力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诗的余味,带者一份浓情轻扣诗歌的大门,享受读诗的乐趣。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学就如这天边的远山,水里的浮月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远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成规、不照搬照抄,而是独特钻研、另辟蹊径、富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涌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板书设计

                                                  

                      之广陵                           

              送孟浩然    (故人    孤帆    唯见)       

        黄鹤楼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        

李白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      

解诗题    晓诗音      明诗意  →  悟诗情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