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截止日期 : 2017-02-23

作业要求 :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放了我们的手,丰富了我们的脑,提升了课堂知识的容量。让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纵深度,趣味与智慧并现。教师智慧体现其一就在于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和设计规划能力。这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请您分享一下您所任科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彩教学设计,一起和我们分享属于您的那份精彩!

      要求:

      1.作业要有完整的题目,请注明所使用版本、年级、单元、篇目名称及课时。

      2.字号宋体四号字,要行节清楚。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点要有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相关说明文字。

     3.教学设计要原创,教学环节要齐全,设计要有亮点。如可以在您同课异构的教学诸多思路中选取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来设计如此一节精彩纷呈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

     4.字数在1000字——1500字之间。

     5.不得复制或者粘贴我坊其他学员老师作品,要原创。

     6. 务必在作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


温馨提示:

      1.在培训平台学习中心”—“研修作业处进行提交,标题必须设置为【作业】姓名/班级名称/县(区)。例如【作业】张三/语文1/某某区。

发布者 :王海侠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提交者:学员李秀红    所属单位:五陵镇第二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23    浏览数( 3 )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李秀红初中语文4班汤阴县五陵二中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2、学会与文本对话,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内容 。

3、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与文本对话,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难点】

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直观形象,方便学生欣赏“桥之美”。

《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宜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深究,实施美育渗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设计意图

收到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从化青云公园的情人桥 ,让学生议论评点。)

小结引出: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

把我们的审美与画家的审美联系。 学生果然很熟悉这座小桥,能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桥的美,还注意到桥与周围景物的联系、配合。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

1、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阅读感受等方面谈,畅所欲言。)

学生谈完后,老师着重指出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石拱桥》说明为主,以科学、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而《桥之美》侧重于写景、抒情,诗意的语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说明“桥之美”?

(让学生按顺序找,并给找到的桥一个名称。)

明确:课文提到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 (诗中桥)

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文学作品中的桥)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不限制学生的回答,有道理即可。

教师总结时强调从语言上去比较,因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赏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找准这些桥,为下一步围绕这些桥而进行的品读感悟作好准备。 部分同学还没有显示自己的朗读个性。

学生的回答各个方面的都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这些桥,并能给它一个名称,但有时需教师适当的提示。

三、品读感悟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边读边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研讨: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如不理解,你的疑问是什么?

给出示例: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理解: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让学生依靠文本,尽情畅谈。可单纯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更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吴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结:“桥之美”表现在哪里呢?(出示几幅图片重现桥的形象—“小桥流水人家”之桥、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

美点赏析:文章第4段

板书归纳: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第5段开始,“桥之美”的含义丰富了,由桥的形式美说到了内涵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图》(有桥的局部图)、索桥、钱塘江大桥、街口大桥、神岗大桥,从课文的桥说到学生熟悉的当地的桥,图上标上课文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这也是自由开放的活动,好像范围很阔,但师生交错地说,将很有意思。

让学生有话可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直观形象,方便理解。从课内到课外。

用课外的、学生熟悉的桥引证课文的美学观点。

学生能说自己理解的话,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多数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叙述能力还需训练,个别同学能理解,但表达不出。

如有时间,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学生好象对精美的图片兴趣较大。特别是本地的桥,眼神流露出兴奋、自豪。 四、赏美活动

出示从化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的图片。图片上有湖水、长直桥、湖边住宅、背景还有山,其中最显著的中间部分有一大群白鹭在栖息、觅食、翱翔。

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看法。

教师启发引导:画面上的桥也许不美,但平静的湖水,宁静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桥给人多么舒适的感觉,特别是一群白鹭给整个画面增加活力,使画面更美。白鹭能悠然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才是最美的。 进行审美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理解美的深刻含义。

强调21世纪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的想象能力还算丰富,从化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能影响孩子们。 五、小结归纳

“桥之美”的含义:(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形式美 内涵美) 让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桥之美的深刻含义。 如时间充裕,让学生去归纳效果也将会更好。

六、拓展延伸

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说:“人生如桥”,学了《桥之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谈谈。 从生活中桥的联结、沟通的作用,赋予“桥”这个词语以联结、沟通的意义。 学生也是有话可说,阐明的意义较大。 七、学习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要学会品赏文章的语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掌握方法。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