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作业周期 : 2016-12-232017-02-28

作业要求 :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放了我们的手,丰富了我们的脑,提升了课堂知识的容量。让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纵深度,趣味与智慧并现。教师智慧体现其一就在于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和设计规划能力。这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请您分享一下您所任科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彩教学设计,一起和我们分享属于您的那份精彩!

      要求:

      1.作业要有完整的题目,请注明所使用版本、年级、单元、篇目名称及课时。

      2.字号宋体四号字,要行节清楚。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点要有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相关说明文字。

     3.教学设计要原创,教学环节要齐全,设计要有亮点。如可以在您同课异构的教学诸多思路中选取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来设计如此一节精彩纷呈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

     4.字数在1000字——1500字之间。

     5.不得复制或者粘贴我坊其他学员老师作品,要原创。

     6. 务必在作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无法提交。


温馨提示:

      1.在培训平台学习中心”—“研修作业处进行提交,标题必须设置为【作业】姓名/班级名称/县(区)。例如【作业】张三/语文1/某某区。


发布者 :王海侠

研修作业(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提交者:学员张丽芬    所属单位:白璧镇第五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1-23 21:57:55    浏览数( 0 )

【作业】---张丽芬/语文1/安阳新区

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九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2、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3、品察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的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主人公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在小职员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课前测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2、小说的情节由                     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和心理描写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ǘ)  撬(qiào    煞白(shà)      诧异(chà)     嘟囔(dū nang

2.指名朗读,教师注意纠正。  

3.齐读两遍,并要求学生在书中标注。

4.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精讲细品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全家人对于勒的称呼?

生回答: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家伙、贼、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1)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2)小说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用一个字概括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教师引导小结:盼-----------------------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六、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不变的是菲利浦夫妇的金钱观念。

2.

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点拨: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七、评析人物

1、本课共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对哪些人物进行详写?于勒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讨论,师明确: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正直有良心。

后来:自食其力、不拖累别人。

2、教师提问:对菲利浦夫妇和我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学生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自私虚荣、

唯利是图、冷酷无情、金钱至上,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

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4.分角色诵读这些语句。

八、辨析研讨

1、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通过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而刻画出

他们贪婪,自私的个性。而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本文主题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只要有钱谁都是亲人。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

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九、艺术特色
1
、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2、精巧绝妙的双线交织

十、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对联,让学生谈感受: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2、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十一、教师小结

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十二、发现创新

发挥想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巧遇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老师评语

导入自然,作业布置新颖。

评语时间 :2017-02-05 12:06:37

附件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