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感悟

2016-12-30  发布者:呂娜  浏览数( -)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感悟

    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我以为,尤其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感悟,从而真正能够运用语文,并且成为一种习惯。

一、重积累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一)重积累的意义

    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没有积累下规范、精美的语言,在表达时吐出来的怎能是精品呢?当然,表达还与生活积累有关。生活积累多,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要使生活成为有效的积累,在表达时真正发挥作用,还应该以阅读为基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并已体验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表达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才有可能用词准确,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了表达方法,在表达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才有可能有条理地表达。由此可知,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没有跨越这一关,阅读教学将失去光泽,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有可能言顺情畅。

    因此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一不可。

    周振甫先生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实质上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耦合的过程。特别是在孩子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使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实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

    一是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忽视方法的积累。

    二是注重课内、校内学习生活的积累,忽视课外、校外学习生活的积累。

    三是追求“量”上的积累,忽略“质”上的突破。

    (三)做好积累的方法

    一是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有什么。在课堂上学好教科书的前提下,应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内容,将课内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对课外的要适当进行拓展。如看动画片是一种积累,看电视新闻也是一种积累。

    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更不愿意做了。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

    二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如今农村的孩子,会爬树的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会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要给每个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出的智慧。

    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附件

  •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感悟.doc  下载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