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发布者:胡双     发布时间:2017-05-03 浏览数( 0) 【举报】

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口头语与头势语相结合,使学生体验成功 
  头势语也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语言,它能传递丰富的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摇头则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当前的不少课堂教学评价都变成了打拍子、喊口号。哪个学生说的好,不论是素质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讲问题的难易程度,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喊:“棒!棒!你真棒!”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当他们在黑板上写字时,即便是错了,只要字写得好,教师也应该边点头边说:“老师真喜欢你写的字。”这样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激动来源于教师真情的评价,学生可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不但应捕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而且还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教学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为“扼杀创造的力量”。 
  二、口头语与表情语相结合,让学生树立信心 
  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只有在内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语言。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使学生发展,首先要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通过面部表情,结合口头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不仅增加了勇气,还激起了他们不懈追求学习的动机,从而得到发展。 
  三、口头语与眼神语相结合,让学生得到信任 
  眼睛被认为是心灵之窗,是最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器官,是体态语言最集中、最明显的外显部位。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它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相关内容具有不同叙述方式,问题具有不同解答策略,可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时,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不同。这时把口头语与眼神语有机结合,可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得到信任,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识的奥秘。 
  四、口头语与手势语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 
  手势是通过手臂即指、掌、腕的动态姿势和静态姿势来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体态语言。用手势配合口头语,能够使人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使人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教学中如果说遇到知识的延伸点、知识的链接点、知识的意难点、知识的易混点等问题,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回答正确,并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在让他们说想法、思路的同时,就应马上走到他们的面前用手抚摸着他们的头说:“你很棒!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善于思考,什么事儿都难不倒你,老师佩服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意见,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们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甚至对全体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分层激励教育使“学困生”逐渐从自卑、厌学向自信、愿学的方向发展。当同学们得到各种肯定、鼓励后,内心是高兴、喜悦的,感到自己也能学好,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唤发出来了。激励教育的不断深入,也使教师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给学生真诚的爱,做他们的知心人,才能与学生沟通,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课堂教学采用激励性评价,把口头语和体态语恰当、灵活地有机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情趣才能有张扬的空间,从而在体验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的同时,获得一种自我满足与成功感。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