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兴趣从何而来

发布者:周晓东     发布时间:2017-03-29 浏览数( 0)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要素。大家肯定读过许多科学工作者痴迷于科
学研究,不知疲倦的故事。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兴趣后,动力十足,甚至废寝忘食也在所不惜,而且带有兴趣的学习不易产生疲劳感。试想一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多么枯燥的事,如果我们自己天天从事着自己感觉枯燥的事,是不是会郁闷而死呢?

我们是成人,有一定的自制力,遇到痛苦和无聊可以忍受一下。而教室里的那些孩子正是青春好动的年龄,如果他(她)听不懂课程,却一直坚持几年到毕业,作为成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佩服这些孩子的忍受力呢?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深刻理解那些后进生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和痛苦,我们就应该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改变一点什么!

孩子对于新东西有天生的兴趣,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究一些未知的领域,喜欢接触很多新事物,可是多年的学校学习却使很多的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大部分孩子慢慢被淘汰,甚至自暴自弃。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不但不能起到好作用,反而在起反作用——破坏了孩子求知的兴趣。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教师,包括学校的管理者。

教育的过程是人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仅以考试成绩的“名次”去评价学生,他就不可能观察到有价值的教育现象,更多学生也就会沉迷在“名次”中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不知不觉,我们又回到了批评“应试教育”的轨道中来,其实应试能力也是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不可或缺。很多时候,我们该反思的是,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是不是有点“诗意”,有些兴趣,不缺乏人性。课堂是最该突破的“阵地”,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在一节又一节低效、没有温情的课中慢慢消磨掉的。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有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样的课需要教师精深的备课能力、幽默的课堂语言、巧妙的课堂设计、精彩深入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好的课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曲曲折折,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躲过“杂树”,踏过“芳草”,穿过“桃花林”,终于得见“源头”。

只要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了兴趣,还怕他(她)学不好,学不精?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有几点必须注意。

一是教师的魅力不可或缺。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教育现象,孩子喜欢那个老师,就愿意学习那门课程。“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绝对是真理。当然以专制残暴恐吓的手段迫使学生学习,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但这样做是“杀鸡取卵”,葬送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环境学出来,一旦外力停止干预,学生立刻精神涣散,再无战斗力,更没有潜力。

二是构建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何谓“体验式学习”,其实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问题让学生抛出,知识让学生讲解,教师退居二线,只起到修正方向的作用。体验式学习还重在让学生动起手来,尤其是一些科学实验,只有让他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不要忘记,儿童的智慧在手尖上!

三是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才能促使学生将来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非常生动:“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可以这样说,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能让他走的更远,更有斗志。

四是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读的课外书越多,他的智力背景越深厚,他在课堂中找到的知识契合点就越多。请别忘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当学生体验到一种因发现而产生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时,他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动力会越来越大。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办法需要我们探索。教育,将因我们的努力而不断完善。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