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研修成果三】初中历史工作坊截止日期 : 2017-01-15

作业要求 :

结合本次研修内容和日常教学实际,就教学中某一知识点提交一节微课教学设计。 

要求 

1.原创优先推荐为优秀,如有改编,需要达到70%,网络抄袭要重新提交。 
2.设计要简洁,不能过于长篇大论,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 
3.切不可提交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4.如有雷同,后提交者重做。

发布者 :韦广新

【校本研修成果三】初中历史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万可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1-06    浏览数( 0 )

《三民主义》

(八年级上册第8课 《辛亥革命》)

本微课主要从三民主义的形成、内涵和评价三方面进行系统讲述,突出反映了三民主义对孙中山早年开展革命活动的具体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三民主义所具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三民主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概况三民主义的形成;

2、通过“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的分析,深入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

3、通过辛亥革命发展的形势,引导学生对三民主义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革命过程的复杂性、近代化探索过程的曲折性,并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与道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辛亥革命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归纳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概况三民主义形成的过程;

2、对比分析“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

3、通过对辛亥革命发展形势的分析,对三民主义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面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情绪高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将会有什么实际行动呢?

㈡授课过程

1、三民主义的形成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反清志士,纷纷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如: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要团结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同年11月,在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把十六字纲领进行高度的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涵

那么,“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开展民族革命,即“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是为了解决民国经济生活,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开展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首先了解了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

民族主义是将反对清王朝与建立民族国家结合起来,是革命的前提;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夺权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革命的核心;

民生主义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是革命的补充。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3、三民主义的评价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革命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总结出进步性:

⑴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⑵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⑶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⑷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然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就不断对南京政权施加压力,希望以袁世凯当总统以实现对中国的控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被迫妥协。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存在的局限性:

⑴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也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⑵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也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㈢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三民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活动,最终都没有改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使他逐渐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三民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发展,继续为中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

老师评语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