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初中语文1坊校本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6-12-21 — 2017-01-30
作业要求 :
【校本研修成果三】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作业要求 :
反思促进成长。结合本次研修内容和日常教学实际,写出教学反思,并提交。
要求
1、1500字左右。
2、如有雷同,后提交者重做。
设计截止日期 : 2017-1-25
发布者 :王鹏
提交者:学员郭艺伟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十三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30 10:34:14 浏览数( 0 )
《芦花荡》教学反思
通过近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感觉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结合实际,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现就《芦花荡》的教学进行课后反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能够精心安排,引用多媒体手段,比如对芦花荡环境的展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进行了链接比较,展现战争画面时,运用了视频技术。
总之这节课的安排,既有课堂师生的合作,生生合作,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分析,又有多媒体手段的配合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个别环节不够熟练,这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芦花荡》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1、 2 【学习难点】 3
二、【基础知识】
预习字词过关:
诗情画意 穿梭 提(dī)防 月明风清 竹篙(gāo)能耐 舀(yǎo)水
吆喝 蹿 飒飒(sà) 张皇失措 疟(nüè)疾
寒噤(jìn)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
仄(zè)歪:倾斜、歪斜。
转弯抹( mò )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从不~。
泅(qiú )水:游水。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三、【课堂练习】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序幕:(1-8)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开端:(9-19)老头子
发展:(20- )
高潮、结局(55-63)
2、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老头子的形象?
3、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头子?
4、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揣摩它们的作用。
*第一段:
作用:
*第55段:“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作用:
*第62段:“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作用:
四、【课后闯关检测练习】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各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__________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3.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粗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6、“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指什么?喻体是指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7、结尾段和上文 照应,“女孩子”是 ,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4分)
8、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
|
五、【技巧总结】
景物描写的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 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
3、 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抒情韵味。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 揭示、深化文章主题。
这篇教学反思分析透彻深入,既对课堂师生的合作,生生合作,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分析,又有多媒体手段的配合运用,评价客观全面。
评语时间 :2017-01-20 15: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