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初中思品工作坊截止日期 : 2016-12-15

作业要求 :

针对初中思品教学的特点,请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理解,提交一篇充分体现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体现使用信息技术的环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2.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无抄袭复制现象。二人作业相同时,两人都是不合格作业 。

     3.教学设计字数300字以上。

     4.作业标题格式必须为:【研修作业】姓名/工作坊名称,例:【研修作业】张三/初中思品工作坊。

发布者 :宋敏

【研修作业】初中思品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张玉新    所属单位:高新区遵化店镇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3 )

【研修作业】张玉新/初中思品工作坊2组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

第一节《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三、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运用兴趣教学法,讨论法,通过事例进行归纳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并有针对性联系学生实际,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1.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歌曲)

这首幽默的歌曲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对你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窥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它告诉我们当今社会,规则无处不在,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然而班有班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板书)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歌曲,由幽默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直观理解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引出“规则”,导入课题。

2.新课新学: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活动一、了解规则:“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的。

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说得好!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数学课上用的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来。

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

学生看书讨论: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教师:“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新课的教学。

活动二:寻找规则:学生展示调查资料——查找生活中不同的规则。

第一步:规则大比拼:例举规则如公交车上、学校里、电影院、马路上、赛场上、医院里……

学生举例:略

第二步:学生以分组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第三步: 以体育比赛为例,说明没有这些规则,体育比赛将会怎样?现在我们知道了体育规则是多么重要。它一方面规范着比赛秩序,保证了一切按正常轨道来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竞技性和比赛的悬念,这点非常关键,参与者因为规则而更加强了目的性,在合理规范中提高了竞技的精彩程度,而且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比赛会变得千变万化,这就是体育比赛最吸引人的所在。

[教学设计意图]运用网络资源能轻松地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扩展。它将增大信息密度,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认识规则是体育比赛正常进行的保障,这个环节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身边的规则,并发现原来规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活动三:认识规则:看漫画,说启示。(多媒体显示件)

同学们,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要是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第一步: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漫画并进行对比,讨论说明两幅漫画所表现的情况有何不同。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1: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

学生2: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学生3:这两幅漫画反映的就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不鲜见。人行横道线是保障行人安全的“绿色通道”,但不少车辆同行人抢道,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逆向行驶,而许多行人则我行我素乱穿马路;

学生4:公交车上,总有乘客不遵守“前上后下”规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总有售票员让乘客从后门上、前门下……许多规则,就这样被打破,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要使交通秩序井然,必须使大家都做遵守规则的“规矩人”。这也就是两幅漫画的启示所在。……                                                      

第二步:教师小结。

交通需要规则,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板书)

教师: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看书讨论: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没有规则就会混乱不堪,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同时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活动四.分门别类:认识法律

我们的社会生活因为规则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既为规则,那就应该是每件事情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红线”,任何人都碰不得;如果碰了,就应付出相应的代价。最近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多媒体显示药家鑫交通肇事案件报道)

师:对这一事件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评价这一事件的性质,也可以说说你的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师:事件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不仅仅是他违反了法律,还在哪些方面表现的比较恶劣?(引出道德)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谈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的心情,我非常理解。这起证据确凿的刑事事件已经有了一个最终的结果,但从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了解到法律的基本特征。

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药家鑫已于4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6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师:从老师给出的信息中同学们可以明确药家鑫交通肇事是一种什么行为?

毫无疑问,药家鑫的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公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但是,一旦有人敢于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的权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生:略(坐牢)

师:对,会被抓起来。用比较书面的语言就是:法律就会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如:警察、监狱、法庭、军队等都是国家的暴力机关,来确保法律的强制性。当然,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也必须依法进行,应受法律规范的约束,能不能法官想怎么判就怎么判,这肯定是不行的。否则,国家强制力就成为赤裸裸的暴力。

也就是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也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这一点,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

点击——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板书)

师:无独有偶,一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封杀药家鑫校友的公众人物,如今却自掴耳光,不想突然撞到了51日起实施的“酒驾新政”的风口浪尖上的“醉驾被拘第一名人”,高晓松立即成为一个全景观的公共事件,并持续发酵、放大,其戏剧性和耐读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为何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角色反差?

人们关注高晓松,也是在关注执法的公平,看警察是否能严格执法,对待普通人与名人是否一视同仁,是否会因为名人的身份而降低法律的严厉度。这一次,人们不仅盯着高晓松,更盯着法律。

(多媒体显示高晓松酒驾交通肇事案件报道)

现在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6个月,罚金4000元。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到最后不会因为他是名人而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事后,警方新闻发言人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将严格依法予以惩处。”

我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基本原则,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如果违反了法律,都无一例外地受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针对某些人的,而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板书)

进入2011年以来, 中央纪委监察部先后通报了原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张敬礼、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一年多来被审结判刑和新近查处的十几名省部级高官也充分说明法律的这一特征.

高晓松毫无疑问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据是什么?

《刑法修正案()》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同学们讲了许多法律,有……法,那这些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就以其中的《刑法修正案()》作为例子,来看看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225日通过,自201151日起施行。

 (多媒体显示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记者招待会报道)

师: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和法律解释近400件,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法律是什么机关制定的?   生:略

师: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我国在每年的三月都会召开“两会”,其中之一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构,在人大闭会期间执行它的职权。

而且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说明了什么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我国的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认可的,因此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板书)

说到制定同学们比较好理解(所谓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那么什么是认可呢?

 所谓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比如尊老爱幼不仅是社会道德,经过立法机关的确认就成为法律,具有法律效力。

师: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我们已经了解了,分别是从产生、约束对象以及实施三个方面来描述。

同学们在前面的讨论过程中也讲到了药家鑫不仅违反了法律,更是缺乏社会道德。在这起事件中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公愤,不仅在于他耀武扬威不将法律放在眼中,还有他对生命的漠视,在撞伤了行人后没有下车关心,反而“持水果刀朝对方连捅8刀,致其死亡!”,这不能不说是道德的沦丧。

正因为道德的缺失才有了对法律的践踏,可见道德的重要性。

同学们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些社会道德吗?

生:略(尊老爱幼,不随地吐痰,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心助人)

师:社会道德是怎么形成的呢?是谁制定的吗?生:略

社会道德是(自发)自然形成的,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逐渐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

师:对哪些人适用呢?

对人们是普遍适用的,靠舆论、习惯、信念来发挥作用,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如果你做了不道德的事,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他人的批评,如网上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热议,就反映了这一点,舆论的力量是非常有力的。更多靠的是一种习惯,如不乱扔垃圾,一种内心信念,做好事。

我们说药家鑫违反了法律,丧失了道德,那么同学们你们作为在校学生现在应该遵守什么呢?纪律或学生守则

有哪些纪律呢?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它怎么产生?主要适用于哪些人?靠什么发挥力量?

老师总结:学生守则(纪律)是教育部门制定,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靠教育、行政力量来发挥作用。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调节我们的行为规则有很多种,如:纪律、道德、法律等,它们虽然在产生、适用对象和实施三个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就是对人们都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人们说话做事的依据和标准,它们都是规则。都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或者行为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在讲授政治常识时引用网上时事资料,将抽象的知识与图文并茂的画面联系起来,教师及时引导点拨,重点、难点问题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同时又可让同学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为下一课《法不可违》以及将来学习法律知识的态度作铺垫。

活动五.分辨规则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教材上的表格。(多媒体显示)

规则种类

产生

调整范围

实现手段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中学生守则

教育行政部门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力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对照表格,这三个规则中哪个最特殊,最有效力?(法律)

法律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因而我们说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给规则分类这一环节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探寻规则的制定者、生效范围(对象)、执行力等问题,为更好的理解法律这一特殊的规则奠定基础。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

活动六.感受规则:

第一步:分组以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学生1:我们出门走路应该靠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学生2:出门乘车,按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见到老幼病残孕应让座。

学生3:去商场购物,要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超市,不要随意摆放商品。

学生4:我们去公园,应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学生5:去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不要吹口哨。

学生6: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

第二步: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哪些属于法律的。

师: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的种类。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又有哪些属于法律的。

学生1:如法律确认公共交通方面的准则:规定交通规则,车辆靠右行驶,只准凭证驾车,维护车站、车内秩序,保护交通设施,规定对违规违章的处罚等。

学生2:法律维护公共娱乐场所的正常秩序,确认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的行为准则:凭票入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服从管理,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等。

学生3:在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鼓掌,不准抽烟,不准吹口哨是纪律要求。

学生4: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学生5:按时到校,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是学校纪律的要求。

第三步:设想一下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学生1:没有道德、法律和纪律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律和纪律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和纪律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

学生2:没有法律和纪律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法律和纪律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纪律画出来的。……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教学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自觉遵守规则。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使学生油然而生“社会规则需要我去遵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有规则

我们舍不得规则:

                                             含义说话做事的标准

                                                          道德

                         规则 是什么      种类     纪律、规章

                                                                         特征

                                                              法律

                                                                         作用        

老师评语

本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有条理,信息技术利用比较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了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比较到位,效果良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