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作业要求】小学数学工作1坊截止日期 : 2017-01-30
作业要求 :
作业要求 :
请列举一个原创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即原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作业要求:
1. 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无抄袭复制现象。
2. 作业字数300字以上。
3. 标题必须设置为“【研修作业】+姓名/工作坊名称”
4. 防止网络拥堵造成提交作业失败,建议学员先在WORD文档中完成作业后再复制粘贴到平台编辑框内,点击提交。注意不要添加附件。
发布者 :耿会娜
提交者:学员徐二红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陶寨小学 提交时间: 2016-12-08 浏览数( 2 ) 【推荐】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工作1坊 徐二红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很实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