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催催研修作业截止日期 : 2017-01-30
作业要求 :
还有个别老师的作业没有来得及交,现在是最后一次机会啦~
初中数学坊作业
通过网络平台研修,根据您在培训中的心得体会,请结合初中数学课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关于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学课,课堂上使用视频或微课等元素,力争将本次网络学习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交一篇该课的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①要求原创,谢绝雷同。字数不少于400字。
②教学设计直接粘贴在答题框内。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③作业截止日期:1月29日。
④标题要求:个人研修作业/姓名/工作坊名称
(推荐微课来源:个人原创、教材教师用书光盘、洋葱数学......)
发布者 :席明焕
提交者:学员李国领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1-03 浏览数( 1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绘画,引导性观察,总结,发现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形成初步印象;
2、通过诱导性证明,掌握命题的一般性证明格式;
3、学会剥离出生活中复杂图形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4、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敢于创新。具备初步的抽象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HL的认识、证明、应用。
难点:①HL的使用方式;②对复杂图形的剥离。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包括思维活动和动手绘画),教师诱导为辅。学生动手能力超过思维总结能力。在动手能力基础上的多次重复与猜想,有利于总结性思维的形成,即难点的突破。在学生熟练的知识基础上有利于创新;
2、学习方法上,养成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会发现共性,找出规律;学会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1、课型:探究性课
2、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具
3、整体设计思想:本节通过“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实践运用”等环节展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并把知识运用于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环节设计:环节一、复习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引出HL的学习准备;
环节二、探索发现HL;
环节三、证明发现的结论(本章的重点 --命题的证明);
环节四、理解与应用。
环节五 、课堂小结。
5、设计意图:
在环节一的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进行简单的复习:“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有哪些?”就引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是……的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会有特殊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暗示学生本节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在环节二的设计上上没有按教材的过程进行,只要求按自己的方法画出满足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即可。为此,对学生提出如下任务要求:
①以线段a = 5cm为一条直角边,线段b = 7 cm为斜边,
你能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吗?试一试。
②与你的邻桌交流画法。
③与你的邻桌合作:比较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
④若a = 6cm,b = 8cm呢?
⑤通过你制作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邻桌的比较,总结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①按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与探究的精神;②提供的素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的参与。比如任务中的①、②及示意图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画出来这样的三角形,不会画的学生通过交流画法,,学会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获得成功,信心逐步培养出来;③让学生感悟数学模型是怎样建立的;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总结能力。
在环节三的设计上,重点训练了结论的正确性的严格证明。证明也是本章重点学习的内容。
板书学生的发现: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相等,斜边也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导语:这个结论对所有满足这样条件的直角三角形都成立吗?
证明: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相等,斜边也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让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严谨与科学的态度;②检验学生证明一个命题的能力。
在环节四的设计上,包括了两个层面理解:“HL”的理解和生活运用。通过引导性学习,让学生明白学生总结出来的语言精炼说法,以及该命题的已知和结论,还包括如何使用。生活运用上,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如何使用只是解决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知识理解:“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相等,斜边也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精练的说法: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条件1:两个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相等;
条件2:两个三角形的斜边相等;
前提 :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 :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形式 : “直角边、斜边定理” 或 “HL”
使用方式 :如图,∵∠C =∠C' = 90° ,
在Rt△ABC和△A' B' C' 中 ,
AB = A' B'
BC = B' C'
∴Rt△ABC ≌ Rt△A' B' C' 。
生活运用:
例:如图,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
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
滑梯的倾斜角∠B与∠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根据题意,可知
∠BAC = ∠EDF = 90° ,
BC = EF ,AC = DF ,
∴Rt△ABC≌Rt△DEF(HL)
∴∠B = ∠DE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EF + ∠F = 9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B + ∠F = 90° (等量代换)
【设计意图】①体验数学语言的精练性;②体验知识的价值;③学会从复杂的生活问题中剥离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剔除无用的、干扰的信息。
在环节五的设计上,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总结能力,必要时需教师的语言提示。
课件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