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1 发布者:徐涛 浏览数( -)
【校本研修成果二】+冯琼阁+小学数学3坊8组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8――10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概括、归纳等知识的探究过程,能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作图工具(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参观过科技展吗?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参观航天科技展览。(课件出示航天科技展图片)
每次科技展都会吸引不少中小学生前去参观。看,这是某市近年来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表。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1、完成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独立完成2004――2009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作品
3、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由哪些要素组成?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复习“条形统计图”,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折线统计图的教学铺平了道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演示绘制过程,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
师:其实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师:左数的第一个圆点在2004和3万人的交叉点上,表示2004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是3万人。(课件演示)
师:左数的第二个点在什么位置?(指名回答)表示什么含义?(指名回答)
师:最后一个点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含义?(指名回答)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位置,以及所表示的含义。
学生交流,指名反馈。
师小结:所以这些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的多少)
师:左数的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线段都占了两格,比其它线段都长,从坡度上来看怎样?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陡——变化大)
师:再看第一条线段,和刚才的几条线段比较,看起来怎样?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缓——变化小)
师:第四条线段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平——没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线段表示数量的变化。(板书:数量的变化)
师:从这幅统计图上看,某市参观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怎样?如果线段的走势向下呢?(指名回答)
师小结:所以这些线段表示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增减)
师:像这样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再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就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观察比较,总结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和以前学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呢?请同学们比一比。(课件出示)
学生观察、思考。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师小结:相同点是都有横轴和纵轴,题目,日期,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的起伏变化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是其所特有的,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板书:特点。)
指名试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齐读。
师: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来看一看,总体上某市2004至2009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怎样?(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有什么感想?你能预测2010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吗?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思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摒弃机械的说教,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不同方式来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概括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渗透了“比较——观察——交流——归纳”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
三、 知识拓展,巩固新知
1、知识拓展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折线统计图?(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折线统计图。
2、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巩义市2004至2009年接待游客人数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后指名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
(2)课件出示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合作交流,然后指名反馈。
(3)课件出示病人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
教师点拨引导0时的含义后,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再以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练习题的排列顺序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的思维习惯。】
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指名谈谈收获。
2、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变化趋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同学们想亲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下节课我们再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所以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以参观科技展览的情境引出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观演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时,我用课件演示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感知,为下一节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打下基础;让学生观察、交流折线统计图上的点和线段的意义,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好铺垫。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
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在观察、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容易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我也对“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