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优秀成果 > 正文

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玉莹

2017-01-15  发布者:郭凯红  浏览数( -)

《捅马蜂窝》这篇课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文章。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作者把这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

   《捅马蜂窝》这课位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四篇叙事的文章,很明显,作者把它放在单元榜首的位置,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也不是单纯地要说明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冷静,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后悔的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的紧张而扣人心弦,并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就成了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在教学中,老师要用好课文这个学习写作的例子。本文有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场面描写,我将这些写作方法通过课件运用融化在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 “的变化,从好奇到紧张,从害怕到后悔,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从捅马蜂窝起因中对话描写,捅马蜂窝准备中作者动作描写,以及挨蜇后一群马蜂和一只马蜂这种点面结合写法,课件显示的图片和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如何将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如此扣人心弦。

  如在捅马蜂窝的准备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一连串动词运用和它所表达的作用。在体会一只马蜂攻击的时候,我紧紧扣住径直而凶猛这一描写马蜂状态的词语,以及燃料耗尽、即将相撞的战斗机这一比喻修辞,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参与体会、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中去。对于挨蜇这一部分,关注了作者构思过程中作者先写一群,再写一只的组织形式。在起因中,关注作者写马蜂窝形状数量、写爷爷奶奶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妙处……等等,我认为这些语文知识都应是我们应该随堂为学生构建的,这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真正的语文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但是由于自己教育技术水平有限,运用文字较多,图片视觉效果较少,那充满情趣、生动紧张的场面描写没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今后一定要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秀成果

最新优秀成果

热评优秀成果

热门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