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2017-01-17  发布者:郑锦培  浏览数(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科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电教媒体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课堂教学资料的共享,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一节新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下面就谈谈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

一、激趣式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来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运用电教媒体,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了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制作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短片。上课时播放这个短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况,说说红绿灯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在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吧。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联新式导入。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运用电教手段来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四块蛋糕组成的整体、七支铅笔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老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这样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出: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 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屏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并告诉学生,单位 "1"可以比细胞还小,也可以比宇宙还要大。这样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比较激疑式导入。

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时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更好。

    四、设置悬念式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例如:教授《有余数的除法》时,先用多媒体显示四个苹果、两个盘子,指名学生把看到的四个苹果平均分放在两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屏幕上又加一个苹果,让学生继续把五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趁此机会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

    五、启趣谈话式导入。

    根据低年级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以及对小动物的偏爱,导课时可以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是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是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 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六、创设情境式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为一体,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时,老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迎“六一”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得分是92分,这个“最后得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揭晓这个答案。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入今天的课题,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

七、故事激趣式导入。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录音的优势将一定难度的题目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例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好队做操,小明前面有8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队共有几个同学?许多同学不加思索地列出8412 (个)。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放了一个录音故事:“有一天,13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奇怪 ,13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2只呢?小朋友都笑了起来,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这时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八、设置障碍式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这种导入就是教师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多媒体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 (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 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当然,利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关键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前提下,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