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7-01-09

作业要求 :作业标题:题目自拟
考核要求: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达到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各位学员请在“实践研修成果”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必须体现信息技术方面,建议做微课)
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资源,提交信息技术应用成果1篇(可以是以下任意1个:教学课件、微课程)。
要求:
1.题目要求:资源类别+资源题目  
如:
      教学课件——《XXX》课件
      微课程——《XXX》微课
2.内容要求
教学课件:适当排版,课件标明作者+课件题目。
微课程:时长5—10分钟为宜,视频名称需标明作者+微课题目
备注:
(1).教学课件可以以附件方式进行提交,附件大小不能超过10兆
(2).微课程可以通过“上传视频”功能进行提交即可,5-10分钟为易 

作者 :项目组

实践研修成果

2016-11-22提交者:学员赵开武浏览(0 )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的基本要素: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以及社会责任感,构成课堂系统的整体格局;物要素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  

上好一堂课,应从分析、研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要素入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专题的22个要素说起。  

专题一 课堂教学设计2要素  

话题一 教学目标——一堂课的灵魂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师在写教案时,在分析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目标:  

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概念和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运算;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探究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熟练书写规范的推理格式。  

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性质。  

应用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熟练书写规范的推理格式。  

情感目标: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矩形的理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矩形的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有没有达到学习结果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依据。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在目标的确定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体验,时时事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在确立知识目标时更加注意知识的内在连接,将矩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制定情感目标时采用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应用数学。另外,注重知识的内在要素和认知过程的有机结合,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情感目标并不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的,因为体验性的目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教学是很难体现的。它更强调学生的独创性,注重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它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活动,而并不明确地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什么。  

另外,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应是预期的目标,而不是生成性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设计教学目标时关注的重点,是课题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话题二  教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主要内容是教师要构思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教学方法实现这个目标;怎样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处理与整合知识信息;安排哪些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活动;事先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因此,教师精心准备教案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心理智慧的成果。  

因地制宜地写教案,以课时为单位写教案。目前,教师的内容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课时编排的。写教案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结构,一份教案往往就是一课时的教学计划。现今最普遍的教案模式是:  

教案的封面要写明学科、姓名、年级、学期、册数等。  

第二页:认课表,写一句激励自己工作的警言: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是学科的形象代言人,我就是学生数学科的形象代言人。我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心与学生交流,让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上涌动起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第三页:学生作业情况记载表。  

第四页:本册教材内容概述。  

第五页:教案正文。  

一篇好的教案,要体现师生群体的意向,而不能变成教师的单向意愿,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首先,教师设计每个环节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预设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人性化的换位思考是新课程理念的又一重要思想。其次,在设计中,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反思,每一堂课后的反思很重要,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案是写给教师自己看的,是自己从中得到经验从而提高的过程,不是给领导检查用的。一节课下来,精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下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专题二  课堂教学环节4要素  

话题一  导入新棵——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导入新课是指在一堂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数学课的导入要由教师的语言、问题和组织编排方式等要素构成。如果教师上课伊始就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趣的或带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预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在本节课导入时,用平行四边形模型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一是激发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置于生活问题的情境之中,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开展教学过程,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身边的生活现象,自然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二是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了师生关系。同时抓住了学生的爱好和心理需求,创设一种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思维能力得到开发。教学中,教师始终和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  

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本班学生的素质及教师个性来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要有趣味,有艺术魅力;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学”“乐学”,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步入振奋的求知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稳定的班和较活跃的班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话题二  主题探究——收获在“过程与方法”中  

数学探究性学习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数学课中,主题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起来,以探究的姿态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让学生构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话题三  巩固强化——深入理解,真正掌握  

教学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巩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它是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问题、困惑、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在这一环节中再现。科学地设计范围广、类型多样的练习,学生通过“互动”、“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消除困惑,解决问题,展示自我、升华自我。  

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知识的遗忘呈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学习某一知识以后,应该趁热打铁,及时练习。  

数学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种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能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能暴露出学生在理解应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做到精选、多变、多练,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话题四  课堂总结——把问题留给学生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那么,良好的课堂总结,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验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本堂课的总结,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谈收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的教育,采用归纳、类比的思想方法,将新旧知识进行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互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会使自己更聪明。  

恰当地设计课堂总结,不仅可以达到纵览全课要领,完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还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不精心设计课堂总结,就等于只顾耕耘,不管收获,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的虎头蛇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专题三  课堂教学行为4要素  

话题一  课堂讲授——新课程不是不要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师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的理念并不矛盾。从两千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简捷地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掌握课堂讲授策略至关重要。  

讲授者的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讲授者是友好的、幽默的、热情的且流畅的。它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引导他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师的言语讲授并不是要“宣布”某种事先存在的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而是要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新课程中,言语讲授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要变“独白与静听”为“对话与共鸣”,让教师讲与学生讲相映成趣,相辅相成。要让课堂中充满情感共鸣、意见交换、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和创意萌生的生动活泼气氛;要成全学生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需求,悦纳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一得”之见。因此,教师既要有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的紧迫感,又要有放眼学生未来,重视学生发展的从容。  

话题二  课堂对话——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随着课程观的演进,教学活动更突出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使教学在互动中进行,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地倾听和接纳对方,实现精神互通,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同时,要实现师书对话,本节课体现在引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别条件。现在来看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  

(生齐)长方形。  

    (师)对。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在平行四边形的演示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即矩形。这节课就来重点探讨矩形。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改变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可使数学内容更具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师书对话,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话题三  教学指导——关注每个成长的生命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必然受控于自己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管理活动,这个活动的核心虽然是学生的“学”,但绝不可缺少教师为“学”的服务。教师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启发学生,在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确保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积极性。  

新教材的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实验、操作的活动,便于学生从中发现与体会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四边形不稳定性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的四边形框架为模型,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急欲尝试的心理,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及时发挥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一起,亲身体验,通过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妙的欲望。经过师生互动、积极思考和总结归纳,探索出了其中的教学原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适时设置拓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总结,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话题四  教学互动——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人际交往的环境,没有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所以教师的教态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语言亲切规范,生动形象,能促进师生处于积极状态。  

教学互动的方法多样:1.师生互动是最重要的互动,即人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情感融洽,气氛和谐,既引发学生思考,又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燃起创新的火花。2。在生生互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并进行适当引导与调控。3.人机互动,随着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人机互动也已经进入数学课堂教学。  

专题四  课堂管理行为4要素  

话题一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分组合作教学”是使师生、生生在多边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平台。  

“分组合作教学”的目标是呼唤平等、和谐,是使课堂成为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进而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本节课的很多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  

成功实施“分组合作教学”就如同组织一场令人看好的足球赛。它要求前锋、前卫、后卫、守门员、教练之间分工明确。默契配合、相互依赖、天衣无缝地合作。而课堂上,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高效互动、优质合作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学有所得,健康成长。  

话题二  个别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舒展  

个别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差异,促进主动学习,启发自我创造,实现个别教育,达成人尽其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的重要举措。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要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环境,使个人与环境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最终实现全方位舒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而愉悦中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则更进一步赋予个别教学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的学科诠释。  

本节课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从事力所能及的操作,在想一想,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中各取所需。教师也在因人而异地进行相应的点拨与帮助,而这些恰恰体现了“给课堂以生命的赋予,给学生以个性的张扬,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的个别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手把手”地教育。个别教学要求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要了然于心,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要求,提供高效适当的不同帮助,而绝不是低效盲目地“手把手”帮扶,“一对一”教育。  

话题三  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自主发现,学会学习,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要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中多用“你以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性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这样更能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尝试和表现的欲望。  

同时要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创新。  

话题四  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对学生的精彩之处,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不足的地方,教师评价得恰到好处,既有肯定,又有补充或修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同时,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作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  

专题五  课堂教学类型4要素  

话题一  新授课——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授课是目前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课型。它以传授、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为主要任务,包括学习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和方法等。它的课堂结构一般是由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应用拓展、巩固新课;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基本环节组成。通过新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综合能力。  

本节课为新授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去构建知识,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同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话题二  活动课——成功的体验  

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而非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他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感受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话题三  习题课——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习题课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的形成。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  

此外,学生解答习题的过程也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因此,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及寻找论证方法,准确简要地表述以及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平台。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话题四  复习课——从问题入手  

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在学习中,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大量的知识多来自于书本或他人间接经验,而非自己的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很难立刻将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经过一个复习的过程。  

但复习绝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复习。有人说“复习课比新授课难上“,这话不无道理。教师要把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要使学生的能力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在复习时应从问题入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六  课堂教学策略4要素  

话题一  问题切入——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数学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除了包括教科书中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除了那些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非常规问题,而那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检验模型,最终解决问题。  

“问题切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得到教好的数学基本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课堂上,教师要紧密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将问题恰当地切入和转化,因为数学的联系不只是外在的,要揭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就必须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分析。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把握知识的内涵,使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数学的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动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问题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具备“问题解决”的形式,使例题的功能得到更大发挥。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能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法找到了。  

解题时,常常要以目标作为思维的起点,从中获取信息,寻找捷径。一旦抓住目标,思维方向就更明确、更具体,解题过程中的推理就更有针对性。解题过程的实质通常就是对问题进行一连串的转化,进而达到求解的探索过程,以恰当、合理的转化为思维起点,对于打破常规有重要作用。  

话题二  最近发展区——抽丝剥茧,拾级而上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是指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确定相应的最近发展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分解到教学中,在设置问题时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通过面对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即分层教学,实现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锻炼。  

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理解和掌握知识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这就必然存在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层次要求问题。根据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教学层次和要求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得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而且还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出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确定相应的最近发展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分解到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实现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机会。  

话题三  随机进入——灵活的教学策略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学习活动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活过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课前的安排,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忙于自己的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具体学情。于是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已经写好的剧本,教师像一个导演,按照这个既定的剧本,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直至完成预先制订的所有教学任务。对学生中出现的随机现象,一概不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中闪现的创新火花被熄灭,学生那种超脱的意识和发现的快乐被淹没,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若老师能随机进入教学,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上,更精彩的回答应该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的动人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及时地给学生以发言和展示的机会,随机进入教学活动,多给学生舒展灵性空间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不同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实施新课程时,我们应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努力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精彩的课堂教学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智力充分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随机评语给学生带来期望,亲切的语言像缕缕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和谐消失了,而且随机地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体验之中,随机评语是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  

话题四  课堂创新——探索教学的策略  

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课堂,应该是鲜明地体现出和谐性、安全性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学习空间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的关键就是善于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能力“迁移”给学生,教师善于引导、启迪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所以,在讲课时留下一些“空白”,利用教学“空白”不仅可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忆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空白”。这是因为独特的见解是个别人的想法,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全体学生去想一想,去理解,同时让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自己也想一想,完善自己的见解,这样将会使独特的见解为大家所接受,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做会比教师讲的好。 

 

老师评语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