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日期 : 2017-01-09

作业要求 :作业标题:题目自拟
考核要求: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运用所学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达到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各位学员请在“实践研修成果”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必须体现信息技术方面,建议做微课)
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资源,提交信息技术应用成果1篇(可以是以下任意1个:教学课件、微课程)。
要求:
1.题目要求:资源类别+资源题目  
如:
      教学课件——《XXX》课件
      微课程——《XXX》微课
2.内容要求
教学课件:适当排版,课件标明作者+课件题目。
微课程:时长5—10分钟为宜,视频名称需标明作者+微课题目
备注:
(1).教学课件可以以附件方式进行提交,附件大小不能超过10兆
(2).微课程可以通过“上传视频”功能进行提交即可,5-10分钟为易 

发布者 :项目组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徐刚    所属单位:四川省通江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2    浏览数( 5 )

 在以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了解到不少学生觉得高中历史课沉闷、乏味,没有现实意义,所以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我曾使用过许多办法,如音乐、电影、朗诵、演板、讲故事、扮演历史人物等。课堂是热闹的,可脑袋是空白的,学生吸收了多少呢?结果把自己陷入“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思,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太深;提问学生时不能过于急躁,要多启发、多鼓励;点名时不能只偏爱个别学生······但是历史课上我总习惯性地犯以上错误,导致课堂上出现不和谐因素,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而其余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或昏昏欲睡。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反思后认为:①要层层设疑;②要结合史料;③要联系现实;④要因材施教;⑤要分层次,有梯度,分难、中、易。

二、适应学生心理,不断更新教法

      高一学生坐不住,具有新鲜、好奇的心理特征,对历史课的趣味性要求更强;高二学生文理已分科,针对性、目的性强,为学而学,或者知道一定要学好;高三学生为冲刺高考,死记硬背地多,注重记忆、解题的方法。针对这些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我认为:教师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固然好,但如果不经常更新教法,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学生就会厌烦,学习效果就会“折半”。所以上课时要采用新鲜、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积极。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帮助学生克服定式思维,摆脱“从众”的心理,形成独特的思路。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理论与传统的观念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敢于探究。我在上课时常空时间让学生讨论、争论一些问题,当学生表现出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会给予肯定。例如:讲“美国的腾飞”这一内容时,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美国崛起的原因”;“如何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并大胆质疑“美国为何能长期处于世界超级大国的这一不败之地”。

四、引导学生联想立异

      上课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学习时要敢于发现、提出并自己动手解决疑难问题,让他(她)们不时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我特别注重学生联想立异能力的训练,例如:讲“美苏争霸”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苏联解体后中美会争霸吗?”“五十年后,世界格局会有什么变化呢?”,并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未来社会的形势变化。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不仅锻炼了口才,还培养了能力。

五、组织学生参与辩论

       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常发现:学生缺乏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怀疑、批判的思想。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辩证批判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创新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讲“经济全球化趋势”时,我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冲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展开辩论。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倡导学生实践,实现课堂内外联通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活。我在教学中尽量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求学生从网上、报纸上、电视里搜寻、积累材料、图片。例如:我讲解“经济危机”时,结合学生收集的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的材料展示,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堂直观教学的手段,围绕“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迅速席卷世界”,以及“经济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一问又一问地解决,使学生始终保持新奇、激动、喜悦的状态,从而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联通。

      当今学生脑子灵活,反应敏捷,知识面较广,自我表现欲强,个性差异大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电视、传媒更新快速。作为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故我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在某些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已经落后于学生了。因此我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放低姿态,多与学生交流、相融,不能高高在上。熟悉高中学生的心理,避免师生之间产生“代沟”。教师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转折点,少走弯路、歧路。“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老师评语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