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当今农村学校教师积极性缺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发布者:杨长春     发布时间:2017-01-05 浏览数( 0)

 

 

2015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提出,乡村地方的教师基本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而且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这表明,农村教师的待遇将有显著的提高。2014年年底,

地方上整体对教师工资进行了调整,农村教师工资已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从这一点看,工资待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足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多所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完全小学、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研中,却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学校负责人和家长、村干部都表示,现今教师对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等的积极性较低。

一教师积极性缺乏的表现

 《学校管理学》一书对积极性作了如下定义:积极性属于心理学范畴,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所谓教师积极性,是指教师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心态以及表现在行为上的努力,进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表现形态,它的主要判断标准有两点:一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二是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

结合笔者对多名教师及学校领导的访谈,发现教师积极性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不动,学校领导调动不了教师

   通过与农村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的谈话,发现教师在很多时候并不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一些学校领导表示,他们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打亲情牌,强行调动会引起教师的反感,特别是将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村地方优秀教师调往条件差一点的教学点,基本上不可能,即使明确表示给予多少补助,教师也基本不同意,严重一点的,就表示我辞职不干了。这是管不动的表现之一。即使勉强调动,教师答应去一两年,大多数去几个月就向上级部门申请调回去,得不到上级回应的教师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调走,并且在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疏忽。这些都表现了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

2.教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

  我们发现教师对于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反馈,都没有认真对待,甚至漠视。教师对教学准备的不关心,则表现在对坐班制度的抗拒。现今的农村中小学普遍实行一种坐班制度,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有的坐班制度要求教师在上午、下午上课前20分钟在办公室,有的则要求在每天的第几节课在办公室,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的时间,但在调研中很多教师却普遍表示他们希望上完课就直接回家,认为这样坐班没有任何意义。同时,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实习的时候发现,教师在坐班时间多是闲聊,而非自我提升,甚至他们都表示,其他学校也是这样的。这些表现出教师对教学准备缺乏积极性,对教学过程缺乏积极性则表现在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在笔者实习以及旁听的很多课程中发现,两位笔者曾经的老师上课的内容及方式和十年前大同小异,说明部分教师对教学过程并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在访谈中,很多学校领导表示,教师对教学的结果也并没有表现出重视,教师普遍上完课就直接回家,特别是农村部分教师本身要做农活,只将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最后考试的结果如何也并不关心,他们只完成自己分内的教学工作。即使考试成绩在年级组排名倒数,教师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表明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

性。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