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2016-12-15  发布者:王凯生  浏览数(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音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课题),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出示课件《买汽车》,引出文章论证的方式(驳论)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就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
1、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确立一个观点,然后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
驳论: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3、驳论文的模式: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批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二、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按照驳论文的一般模式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论据是什么?
明确:投影展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错误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2.读课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红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3.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明确: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达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4.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已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已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
1、大声诵读文章的立论部分,看看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用“从古以来”到“现在”都有“脊梁”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①、“埋头苦干的人”: 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归纳: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这里作者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2、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4.联系全文,辨析“中国人”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5.探讨文中加点的句子:
①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②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一味”极具讽刺意味,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
② 揭示了反动统治者所做的“求神拜佛”之举实乃自欺欺人,与自信力无关,从而有力的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6.写作特色及写法借鉴:
① 立驳结合,论证严密;
② 语言犀利,行文洗练.
 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心.
四、巩固检测,拓展提升: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成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听歌曲《相信自己》 一起诵读:《相信自己》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已,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将羸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板书:
(一)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驳(驳论证):失掉的“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三)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四)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