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二 作业周期 : 2017-03-152017-05-08

作业要求 :

作业内容:

通过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要活中务实》这门课程,结合实践情况从以下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作答(2选1):

1.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务实的地方? 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2. 新课程下,您怎样求真务实抓好课堂教学?

     作业要求:

      1. 题目要求:题目自拟

      2. 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5.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初中数学专家

作业二

提交者:学员王勇    所属单位:青川县板桥乡上马小学校    提交时间: 2017-04-01 09:20:56    浏览数( 4 ) 【举报】

思考数学课堂教学要活中务实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的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于现代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等。数学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较为浓厚,沉寂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探究和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加了;因有教师的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心态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们更喜欢上数学课了。

但是,当我们静下来回顾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时,会发现在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在此,暂且称之为“伪现象”。

一、脱离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了体现学生的实际是数学教学的起点而设计的“伪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牵强附会,导致问题的指向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某教师在讲授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实际问题情景作为课的引入:学校总务处为了方便同学们挂雨伞,要在我校三个年级每个班教室的墙上钉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多少颗钉子?(注:该校每个年级6个班)接下来的环节是请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到底是多少。这下课堂上可热闹了,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说需要18颗、有的说需要36颗、54颗、72颗等等,而且学生都能陈述自己的理由。其中还有学生说到班上人多伞就多,所以需要的钉子也会相应增加,否则木条就不能承受伞的重量。本来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在墙上钉木条的例子说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但是,由于虚构的问题情景不切实际,导致学生思维的指向偏离教学目标,我们的情景只需要定位于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至于固定木条干什么并不是本节课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大情景小数学”的现象,本来简单的数学问题被设置在复杂的情景中,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数学思维。如某教师设计的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七课时《能追上小明吗》的引入情景如下:上课铃响,教师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约三分种后教师提出3个问题,①若Jerry的速度为3/秒,4秒钟它跑了多少米?②若Tom的速度4/秒,要抓到在8米远处正在吃食物而毫无防备的Jerry需要多少时间?③若Jerry想要在5秒钟抢在Tom前面吃到放在30米处树下的奶酪,它每秒钟要跑多少米?教师是想通过设计这三个问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想到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动画片中的故事所吸引,并没有积极的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情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认知水平,导致问题的有效性或真实性欠缺。如某山区农村中学八年级一数学教师在讲《函数》第一节课时,直接借鉴了书中的引例,教师一口气问了学生以下问题:你坐过摩天轮吗?你坐在摩天轮上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同学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为这些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怎么会知道摩天轮是什么?又从何来谈自己的感受。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课标中提出的学生的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社会、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的知识经验。那么,我们所创设的情景应有从生活到数学的和从数学到数学的两种不同起点的问题情景。在日常的教学中,数学教师更多地将问题情景理解为前者,误认为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没有创设问题情景,往往就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的“伪情景”。

二、脱离教学组织的需要,为了突出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而设计的“伪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充分,导致活动流于形式。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上,常常看见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但不到半分种的时间教师就宣布停止讨论,并请各组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如果一个问题只需半分钟的讨论就能解决的话,问题就不会很难,就没有讨论的必要。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肯定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设计的讨论活动只是为了在课堂上体现有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的环节,而没有考虑到活动的实效性问题,活动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是学生简单的肢体活动,不需要作数学的思考。笔者听过一节课,课题是《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了2次较长时间的学生动手活动。活动1:在学生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在课前已经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好了裁减线的白纸,当教师布置学生剪一个等腰三角形时,学生只需拿着剪刀沿着虚线剪下即可。通过学生活动来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因执教者课前的“精心准备”使活动失去了数学的思维价值。

活动2:在师生共同研究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和性质2后,教师组织学生继续研究:在等腰三角形中是否还有其他相等的线段?活动方式是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折纸,通过折纸能否发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或者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事实。学生花了较长的时间也没有结论,老师只好用投影出示上述结论,草草收场。学生通过折纸发现上述结论的可能性有多大,执教着课前未作预设。笔者认为,在本节课中,探究等腰三角形中其他相等的关系应该采用学生通过合理的猜想、推理得出,这也是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手、脑相配合的极具思维价值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将活动理解为学生直接参与的有肢体动作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大脑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才是最高境界的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

三、脱离学生情感的需要,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表现出的“伪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当,过于童年化。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会给学生准备礼物作为奖励。有这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随机事件》,老师设计了三组游戏以说明事件的分类,教师的道具是六张分别标有数字16的卡片,第一组四个学生参加活动的规则是:抽到小于7的卡片就获得一份奖品;第二组学生参加活动的规则是:抽到大于7的卡片就获得一份奖品;第三组学生参加活动的规则是:抽到标有偶数的卡片就获得一份奖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不可能靠一支铅笔或一个作业本来维系,而是靠数学自身的魅力和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设计的这一环节中人为的伤害了第二组的四位同学的感情,明明知道卡片上的数字都小于7,而老师又请大家上讲台去抽,不是在无意中欺骗了学生吗?

激励和表扬过度,热闹的场面掩盖了学生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教师激励的语言单一,泛滥是公开课上常见的问题,记得有一节数学课上,学生10多次配合教师完成了这样的对话:师“他回答得好不好?”生“好!”接下来就是学生很有节奏感的三次鼓掌,走出教室,学生的叫好声和极具节奏的掌声长时间在听课教师耳边回响,不知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什么数学知识,学到了什么数学方法?还有什么数学问题没有弄懂?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德育渗透像是贴标签且内容大而空的现象。笔者在平时的听课现场时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具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独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外。情感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是靠人一辈子春风化雨般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于课堂中的这些伪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一、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起来比较有兴趣,我们必须利用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用活教材,使学生学的开心,学有所获。

二、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1:我要用25角的和老师换。

2:我用10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3:我拿5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4:我先拿15角,再拿22角、11角和老师换,行吗??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并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5等于10104等于6”,“109等于1156”,“6915,所以159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教学《分类》时,我创设一个情境:电脑屏幕出示一个刚刚开业的商店,商店的东西摆放较乱。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这家商店的经理,你准备怎样做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样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


老师评语

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

评语时间 :2017-05-05 11:26:06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