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小学思品课之我见

发布者:杨炜     发布时间:2017-03-21 浏览数( 0)

      课程改革给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现行的思想品德教学日益符合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人们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一直在寻找最佳结合点。关于如何既贯彻新课改理念,又要收到教学实效,作为长期兼职小学品德教学的我来说,曾经面临过迷惘与困惑,走了不少弯路,在失败与痛苦中反思、再实践,最终收获了新课改的点滴成功。现已积累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新课改的内涵使其产生教学实效,对于刚兼教的我来说实在有点困难。许多乡村一线兼职教师当时和我有同样的认识:新课改追求“新”,“新”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避免古板、严肃、“一言堂”,教师可以用无限制的时代感演讲语言充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以期达到学生情绪高涨,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局面,那便是新课改了! 那时的我,常把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新鲜、大胆、感性化语言大量地运用到课堂上。每学期的满意度测评,显示出我的极高的满意度,竟然自己肯定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模式。但是经过两个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答题情况的反馈:我所教的学生在答题时,明显口语化现象严重,不能牢牢抓住问题的中心导致得分不高。原来,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地追随我的口语化讲述,却没有把基础的知识进行升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夹杂口语,不能准确地表述问题的答案。 经过多次听课、反思之后,我逐渐认识到:我的“个性化”语言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也传递给了学生感性化的答题语言组织思路,同时由于自己把一些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课堂环节上,学生分不清重难点答题时抓不住问题的中心。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调整,尽力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当讲到重难点时做到“泼时如土”,讲到无关紧要的环节时又“惜时如金”。一节课偶尔用几句幽默、时代化语言激发一下学生情趣,尽力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构建课堂知识框架。比起原先粗俗、浅薄与课堂知识联系不大的语言或肢体动作,显然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理性升华,有力地保证了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二、激“活”教科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是辅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一种基础性资源,它在帮助学生获取思想品德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建构主义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思想品德教科书的编写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教科书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上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如在正文旁边穿插了学生活动的活动天地、相关链接、名言引用、知识填空与课文密切联系的图片等,这些环节的穿插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师生共同探究建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 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使用技巧与策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对这一特定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分析,显然有利于改善教、学,从而保证教与学的质量,有利于获得教学实效。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份依赖教科书。许多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打破教科书常规,采取创新的理念来使用教科书,不敢超越教科书半步。 跟教师相比,小学的学生更倾向于认同教科书中的知识及其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首要表现为顺从和接受,而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其中的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与课本中不同观点的主张。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采用发散的、批判的方式来阅读、学习教科书,要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是叙述观点的一种载体,将教科书当成一种学习资源而不是当成“教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科书这种教学资源时要敢于创新,可以打破课文原设的知识板块体系,引导学生采用批判的学习态度去大胆创新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探究、观点碰撞中生成知识理论,把思想品德课堂激活,把教科书用活。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