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教学视频 > 正文

作业标题 :阶段三:课堂教学视频截止日期 : 2016-12-05

作业要求 :

参训教师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请同伴帮忙录制(借助手机、DV、摄像机均可)10—40分钟的视频,只要是完整的教学片断都可以。

注意事项

1.提交的教学视频要求与《作业二:教学设计》相配套

2.视频命名为“单位+姓名+年级学科+课程名称”

3.提交时,请在文本编辑框中编辑不少于100字的视频介绍或提交视频配套的课件

4.提交视频前,请仔细阅读下方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697/article/37001/7697753.htm?ms=1477965356931

作者 :教务管理员

阶段三:课堂教学视频

2016-11-01提交者:学员潘华龙浏览(2 )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题目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级学科

初一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潘华龙

工作单位

横村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关键

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子白板,录像设备

软件:ppt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

出示:世界地图

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

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解释: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2、生长边界

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立板块的模型

 

 

 

 

理解板块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脉、深陷的裂谷和宽广的海洋。

3分钟

 

5分钟

 

4分钟

 

 

 

15分钟

 

 

 

 

5分钟

 

8分钟

板书设计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2. 板块构造学说

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老师评语

课堂教学视频

最新课堂教学视频

推荐课堂教学视频

热门课堂教学视频

热评课堂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