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活动心得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活动心得截止日期 : 2016-12-31

作业要求 :培训期间,参加本校的学科组活动或者工作坊/区县组织的学科交流活动,结合参与情况,撰写活动心得1篇,提交即可得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校本活动心得

2016-11-01发布者:专家教务管理员浏览(0 )

从生本课堂看高二教学研讨

   111   周五  多云

本周高二数学开了六堂课,文科三节理科三节。文科三位教师课题都是线线角、线面角的复习课堂,理科蔡涛是利用向量法求点到面的距离,余建明和唐慧维是平行问题专题课。本人有幸听了四节课,现将其中蔡涛老师、何小淳、余志军老师的三堂课,结合自己的生本学法谈点看法。

一、生本现状

1、学生先行现状

 

蔡涛

何小淳

余志军

生本时间

4+4+6+3=17

4+5+2=11

6+2=8

师本时间

3+3+6+4+12=28

15+4+7+9=34

16+6+13+2=37

生本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三位教师注重细节,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板书清楚、粉笔字漂亮工整大气,后排的学生都看的清清楚楚。优点很多不一一罗列,现主要结合我的课题研究谈些看法,只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包涵。

三堂课总体看来生本时间还是欠缺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比较突出,基本上没有体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激发,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现象比较普遍。

2、从生本学法的现状

今天中午刚把课题《学生先行:农村普高生本学法的实践研究》送省申报,生本学法的模式就是践行“先忆、先试、先探、先悟”的理念。先将这种理念对三堂课做总体的评价。从忆的环节来看三位老师或多或少存在,但忆的方式仅限于师问群答或师问自答,效果不是很明显。试和探的环节蔡老师引例和例1都给足了学生思的时间,分别有4分钟和6分钟的时间,但例2的分析只有3分钟这显然没有达到探的效果。何小淳和余志军老师作业分析的时间花了15分钟,自然给学生试和探的时间就不足了,整堂课教师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正体现了师本课堂,还农村普高数学课堂的真实性和朴实性。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二、感悟与反思

1、核心教法的思考

蔡涛老师课是利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课型是新授课而且是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蔡老师始终强调等体积法,知识点不仅涉及点面距,还涉及线面距、面面距,内容多方法全,但我个人觉得教学重点没有突破,教学难点没有攻克。我们的课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点点突破。一些细节问题如下:

(1)引题的思考?引题求A1到平面ADB1的距离时,蔡老师一个微笑把建系利用向量法直接否决,其实不然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

(2)2探的思考?2的处理学生探究的时间只有3分钟明显不足,教师的分析没有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学生的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如何优化计算?如何发现法向量在求距离公式中的典型错误?如何规范学生的书写?

(3)学生练的思考:学生的练习方式是否单一?简单的练习没有注重反馈,计算问题、思维问题没有展现,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

2、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

何小淳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大脑中储存了大量教学素材,包括常见数学公式、常用和不常用的结论,明显是有思想、有经验创新型教师。从分析作业的切入点高,到例题1只给学生4分钟思考、到例2的变式训练,明显带有经验型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专业成长经历故事:参加工作头几年,课堂教学追求“让学生佩服自己”,虽然课上精彩,学生佩服,但教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认识到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学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造成的。通过反思,他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实现“主观为学生,客观为自己,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经验丰富的研究型教师必须克服过分的自我展示欲,把时间还给学生,还思维的本质——返璞归真。具体细节点评如下:

(1)探而不究的思考

何老师作业分析用了15分钟,重点分析了四棱锥中的外心、内心、垂心和内切球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学生都是不易理解,我们的对象是文科班级的学生,更何况只有15分钟时间,效果可想而知。四棱锥中的内切球问题2011年我把此问题用了一节的时间在理科实验班进行探究,当堂课学生听得很有味道,当天作业也只有10个学生做出,过了10天再练习,连1号种子选手程敏同学都不理解公式的含义。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虽然何老师一心想让学生探究,中间也存在师问群答和学生个体回答的形式,但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跟着教师的探究进行,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是伪探究。

研讨课模式的思考

2的变式求SFBD所成的角是何老师在课堂中增加的内容。从教育方法论来看,这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的灵动。倘若是课前的预设,那本教案的作用是什么?该教案共设计了6道题,他选择了其中的两道题(不是按次序的两道试题),那其余的四题的作用是什么?课前有没有思考?

或许因为作业分析时间太长,只能选择这两题了?那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本堂课的定位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和核心知识是什么?教学设计的流程和时间分布课前有没有预设?……

3、学生试一试的思考

余志军老师教学的对象是文科平行班,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他作业分析从简单入手,抓住重点线面垂直判定面面垂直,夯实基础。作业分析的时间花了16分钟的时间,45分钟一堂课变成30分钟一堂课,生本学法中忆、试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探究的时间就不复存在了。对于基础差的班级结合我的生本学生对志军的课谈点看法:

(1)先忆夯实基础势在必行

本节课例1试题很基础,给学生6分钟但效果很不理想。我特意在在教室检查了10个同学,基本上只做到第2小题,而且10位同学例1整题全军覆没。由此可见学生的基础是何等的差,简直是差到极点。也许教师认为第1小题是题意有问题但我也问了两个同学,学生并没有把面AC看成线AC。第245度也有,90度也有,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线面角的概念不清。线面角比较抽象,如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余老师的做法是找面的垂线即一锤定音。但我觉得找面的垂线是还是比较抽象,能否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语言并要求学生记住,如可以早斜足和垂足,并把这两个点标出。我的建议是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特别是文科平行班,是否可以让课堂前移,把概念、公式、定理和一些常规的解题思路(如对称问题的处理,一垂法找线面角、两垂法找线面角、轨迹的求法等)要求学生记忆,课内教师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查,简单说是文科学生文科教法。

(2)先试提升能力还时间给学生

  有人说:记住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更好地记住它。这说明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理解不记忆不行,只记忆不理解也不行,不理解不记忆更不行。我们要从定理的叙述中分清什么是它的条件、结论、是否与图有关,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证明思路和过程,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的三步走战略。忆的目的是不断地为大脑储存库运输知识,而学会提取应用知识知识才是关键。有些同学各种知识已经自认为已经记住了,但不知道如何应用?有些同学自认为记住了也会提取了但每次都错。这都是学生比较苦恼的问题,如何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830日我的教学反思中提到把简单试题做好也是能力,如何发现学生提取信息的困难呢,这需要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必要时要请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这样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教师发现问题。余老师的课堂学生的自主练习连同例2只有8分钟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暴露问题。教师的讲解与分析替代了学生的体验。

三、几个困惑

生本学法课堂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度的把握?生本学法课堂学生思维的呈现的方式?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生本学法如何体现?

老师评语

校本活动心得

最新校本活动心得

推荐校本活动心得

热门校本活动心得

热评校本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