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活动心得 > 正文

作业标题 :校本活动心得截止日期 : 2016-12-31

作业要求 :培训期间,参加本校的学科组活动或者工作坊/区县组织的学科交流活动,结合参与情况,撰写活动心得1篇,提交即可得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校本活动心得

2016-11-01提交者:学员陈萍浏览(0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陈萍

    在本堂课上,我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基于此次执教情况,作如下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未落实到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对本堂课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分别是:体味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悟作者夜游时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复杂变化;理解“闲人”,领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1:在感悟夜景的幽静及苏轼内心的陶醉和欣喜时,我以“夜游中,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色”一问引导学生找出夜景“月色”和“竹柏”,同时对“空明”、“交横”二字作了略微解释,紧接着由学生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使学生能感受到这句话所描绘出的情境,我引导学生翻译这句话,并试着用一两个词形容当时的夜景,并再次强调“交横”二字所呈现出的竹柏茂盛的景象。然而,只有部分学生能说出安静、宁静之类的词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还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夜月下竹柏交横之景的清幽。紧随其后,学生能从“盖”的释义“原来是”中感悟到作者因幻觉而看错了景物,此时的作者已陶醉在其中了,而我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致使学生的朗读显得有点苍白,其实也是他们对这句话、这种情境的感悟“苍白”了。

从这一环节中,我意识到:一方面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避免同一内容重复出现,如对“交横”二字的理解便已显得繁琐,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朗读的作用,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苏轼当时的恍然大悟,这也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2:在处理本堂课的难点问题时,并没有落实到文章中的具体词句。虽然提示学生要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看作者的“闲”,然而当学生的回答一再围绕苏轼的仕途背景时,我没有合理的引导,使得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在这堂课中也似无用了。

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其原因有:一方面,在备课时,我的课堂预设不够充分,没有将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全面的预计,使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显得有心无力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闲人”这一难点时没有与前文内容充分结合的另一原因是:时间不够,这就要归因于我在整堂课上的繁复引导、小组讨论时间没有合理控制,浪费了课堂时间,这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其次,情境分离,也是学生在感悟情境时略显苍白的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将环境描写的句子作重点解读,也引导学生粗略地体会当时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之情,做到了由环境引入作者的情感。但是,整堂课情境结合也仅限于此。其实当课堂进行到这里时,我可以穿插作者的仕途经历,引导学生体会:此情此景下,恍然大悟之后的苏轼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议论。而在解读“闲人”及其流露出的情感时,一方面,我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夜作者的境况,如:抓住“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的“念”体会苏轼的“孤寂”境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亦”、“相与”,体会作者遇知音并一起散步时的情状等。结合文中所展现的也有现状,去感悟作者发出“闲人”二字时的情感,这样不仅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了,而且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也就更加自然、真切了。

由此,我的感悟是:在感悟作者的情感时,一方面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文中的环境描写;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也不要单单局限于文中的环境描写,要结合文本所创设出的具体语境,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在境中悟情。

从此次公开课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诸多不足之处,印象最深刻的是:1、课堂中要始终注意朗读;2、注意情景结合的同时,也要注意情境结合;3、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习惯成于自然,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时时注意自己的教学“盲点”,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老师评语

校本活动心得

最新校本活动心得

推荐校本活动心得

热门校本活动心得

热评校本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