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31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2016-11-17提交者:学员滕丽琴浏览(9 )【推荐】

 

教学反思模板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课时: 2课时

提供者:滕丽琴

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第二中学

一、反思教学内容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动起来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我对这点深有体会。只有把握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契合点,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才有效率。我曾经走如果这么两个误区:一是满堂灌,教师在上面说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二就是把课文大意讲解清楚后没有任何目的地让学生点评,然后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热闹玩了以后不清楚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感到,一个教师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课堂上不仅要自己陶醉在课文中,还要带领学生一起陶醉在课文中。而要让学生陶醉,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学生和课文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只有学生感到课文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它才可能对文章产生兴趣,进一步才能沉浸在文章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知识的陶冶。像鲁迅先生的文章,或是一些哲理意味比较深的散文,学生都觉得力自己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何拉近文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我在处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也很苦恼,在一开始我也是按照传统的做法,梳理文章,概括大意,但是效果并不好。在第一课时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他说:“鲁迅的文章怎么全都是病句?”在学生的心目中,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来晦涩难懂,使学生无法产生亲近感。这位同学的话我想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代表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让那位同学起来又问了一遍,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引发他们的思考。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时间就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布置学生回去以后对精彩段落进行点评,并思考鲁迅先生语言的特点,思考鲁迅先生的语言是不是充满了病句,如果不是,又有怎样的深意在。

二、反思教学过程

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上课也不是在进行表演,只要老师讲得精彩就可以了。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要形成对话。教师不能变成课堂的主宰者,而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第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和课文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并能以此为切入口对文章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课文了若指掌是寻找情感契合点的基础。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教师能够预先设想出学生和课文之间有哪些契合点,从而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了契合点,只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贴近课文。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情感的契合点,继续挖掘,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在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对于鲁迅先生语言特点的困惑入手,找到了一个学生乐于去探究的一个切入点。从困惑入手,目的是解决困惑,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去对文章的重要语句进行点评,就有了针对性。通过点评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语言设置的深意,在解决困惑的同时也把握住了文章内在的思想内涵。

第三、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把握时机。在本案例中,课堂设计的一个切入点就来自于学生的一句话“鲁迅的文章怎么全是病句”。教师固然应该事先进行预设,但是对于课堂上随即出现的问题,要善于把握,并加以引导,也许学生不经意间的一个问题,就是打开课文密码的钥匙。本课的设计主要源自于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学生在第一课时提出的,而且只是自言自语。但是教师要善于关注课堂,把握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发掘闪光点。

三、反思教学效果

本文篇幅较长,所以课堂中重在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从而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在预习充分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理解句子含义,但由于鲁迅文章自身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叙说是本文抒情的一大特色。全文出现最多的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是要说”“我说不出话”等语句。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欲说还休的深情”。鲁迅从这些近似“重复”性语句出发,在说与不说之间,表现了鲁迅陷入了深刻的苦痛之中,将魏晋散文风格——“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式的叙说演绎得具体而深刻。我们知道,抑制住的情感,其抒发的程度不及畅快的发泄来得强烈,然而这种无泪之悲、无声之痛的“抑制”却能让人感受得尤为沉重、久远。酣畅淋漓虽可尽情倾诉,不留余地,但过后便是轻松、痛快;而含蓄抑郁只露出冰山一角,却能给人欲说还休、余音不绝之感。

四、教学改进措施

1.教育不是工艺,而是艺术,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因写作背景远离了今天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隔膜,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杂文不免有些艰涩难懂,更是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困难。如果仅停留在知识的生硬灌输,留给学生的只是概念化的结论,学生的头脑没有真正活跃、运转起来。极富激情的文章映射在学生心海中依旧是死水一潭,文章的艺术魅力消失殆尽。《记》一课教者寻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将几个女子遭遇枪击的具体情形进行揣摩,如“子弹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的比划,更是引起了学生的震惊。通过探究原因,学生心中的愤怒潜滋暗长,逐步构建起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形成共振。“抨击反动势力凶残卑劣”这一主题结论也就水到渠成。

以景激情,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2.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化。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讲什么、讲多少……很少考虑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新课程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备课必须有备学生这一环节。《记》一课的设计中,教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及能力,化难为易,把艰涩枯燥的内容努力转化为具体可知的情境,既利于学生接受,又能激发他们探索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教者将第四、五部分调换顺序讲授,也是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的。只有真正领悟了敌人令人发指的凶残、刘和珍们在枪林弹雨中的沉勇,才能调动他们内心的憎恨、赞叹等情绪,从而完成情感的自然升华。再次,第四部分除了品味虚词所传达的语气外,教者还将零散的段落串成一条层层推进的线索:不相信证实被杀并了解竟还是虐杀诬蔑中伤以掩盖血的事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进他们加深对文章内在情思的感悟。

3.化填鸭式教学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而不是结果的精确性。《记》第四、五部分,文字大约600,除了“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句理解难度大,其余也算得上浅显易懂,但这种理解是肤浅的、无动于衷的。教者通过问题引导,化浅为深。如第四部分老师质疑:鲁迅先生在告知死伤的结果后,为什么还要向读者做出中弹的具体描述?同时,教师为了给学生指点迷津,以刘和珍为例,将问题进一步细化。问题带动了学生的深入探求,也为他们独立自主地对后两个人物的分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对于“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一难句,采用的方法是化深为浅。教师通过回顾旧知,提问:“鲁迅先生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段反讽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武功”一词?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把难点分散降低到了学生能自我探究的水平。而对学生的疑惑“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也同样如此。教师先问:你可以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接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抹杀意味着比较,请你试比较一下作者对双方的情感态度。

老师评语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