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20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2016-11-17发布者:专家教务管理员浏览(0 )

课题: 大气的压强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

提供者:袁明玥

单位: 平湖市东湖中学

一、反思教学内容

 如何证明上述实验现象确实是由于大气存在压强而产生的?

这个问题体现了科学的严谨,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这个问题,没有思考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结合胶头滴管吸水这个实例对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如果在提出问题时就能结合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够更流畅,教学效果更好。

二、反思教学过程

本来设计在反证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环节由学生提出太空中没有大气压,可以到太空中重复实验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是否确实是由于大气压存在而产生的。由于问题设置不当打乱了预设的教学节奏,此处由教师直接提出。但感觉对整体教学不太大影响。

试着解释吸取牛奶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帮助”学生完成表述,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在同伴帮助下完成完整科学的表述。

三、反思教学效果

刚才的实验中有没有能证明大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

从刚才的实验中找证据,让学生经历类似于从常见生活现象中找证据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马德堡半球实验打开阀门后,实际教学中由于涂有凡士林女学生没有轻松拉开,由老师拉开的,说服力降低了。但还是学生还是能够通过对比直观地认识到大气压很大。

四、教学改进措施

我们生活在大气中,随时受着大气的压强。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体现科学就在身边,使科学知识生活化。学生举出的“吸盘”的例子,实际上还涉及摩擦力。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展开分析。如果能在课堂上指出,把具体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的兴趣和动力。

时间有限没有完整完成课堂小结,课堂不够完整,留下遗憾。

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

体现科学就在身边,使科学知识生活化。学生举出的“吸盘”的例子,实际上还涉及摩擦力。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展开分析。如果能在课堂上指出,把具体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的兴趣和动力。

演示实验:大气压将易拉罐压扁起初设计瓶吞鸡蛋实验;热水加热塑料瓶后拧紧瓶盖,塑料瓶变瘪实验。和本实验相比本实验具有如下优点:1.现象具有冲击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加热易拉罐时前排同学可看到易拉罐口“冒烟”,可以直观感受到瓶内空气“跑出去”变少了,知识背景单一,便于学生理解。3.易拉罐从各个方向变瘪,迅速、彻底,能为后面“大气压很大”、“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提供证据。

水中的鱼受到液体给它的压强,在大气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大气给的压强,我们称之为大气压强。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起点是液体压强,液体和气体的诸多共同点也是学生所熟悉的。用学生熟悉的液体压强的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学生容易接受,能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并且有利于学生对流体压强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类比推理的过程,领悟这种思维方法。

大气压强是否真的存在呢?我们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体现科学实证思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是如何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

研究液体压强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方法起点。通过回顾探究液体压强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寻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证据的思路方法,实现方法迁移。同时进一步认识橡皮膜形变的本质原因是存在压强差,为分析和解释接下去各种现象做好思路和知识上的铺垫。

怎样才能看到大气压强的作用?除去一侧空气或减小一侧气压

领悟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就一两个现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说服力还不够,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科学严谨的态度。

以小组为单位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要求说出用到的器材和操作要点。(提供器材:集气瓶、硬纸片、水、套塑料袋的烧杯、滴管、针筒)

学生汇报:覆杯实验;杯中取袋;用手堵住针筒前端很难拉出活塞;针筒、滴管吸水(针筒、滴管吸水学生较难想到)引导学生讲到压强差。

学生多用针筒和滴管吸水来装水以完成覆杯实验。但是对针筒和滴管的作用视而不见。这也体现了科学就在身边,但我们常常忽视各种科学现象,更少对各种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理性思考。同时也体现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分组实验的引导和指导不到位。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吸水这个过程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结合有目的的观察的思考,效果应该要好于实际教学时在汇报阶段抛出问题后学生根据回忆而进行的思考。

如何证明上述实验现象确实是由于大气存在压强而产生的?

这个问题体现了科学的严谨,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这个问题,没有思考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结合胶头滴管吸水这个实例对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如果在提出问题时就能结合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够更流畅,教学效果更好。

试着解释吸取牛奶的过程。

学过程中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帮助”学生完成表述,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在同伴帮助下完成完整科学的表述。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呢?朝各个方向。我们同样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没有能证明大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

从刚才的实验中找证据,让学生经历类似于从常见生活现象中找证据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生活在大气中,随时受着大气的压强。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让学生用亲身感受领会科学探究中举证的必要性,领悟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学生演示]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位大块头男生拉不开“马德堡半球”,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马德堡半球,一位瘦弱的女生轻松拉开

实际教学中由于涂有凡士林女学生没有轻松拉开,由老师拉开的,说服力降低了。但还是学生还是能够通过对比直观地认识到大气压很大。

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

本来设计在反证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环节由学生提出太空中没有大气压,可以到太空中重复实验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是否确实是由于大气压存在而产生的。由于问题设置不当打乱了预设的教学节奏,此处由教师直接提出。但感觉对整体教学不太大影响。

 

老师评语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