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31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提交者:学员袁新建    所属单位:浙江省常山县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17    浏览数( 0 ) 【推荐】

教学反思模板

课题:《定风波》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袁新建

单位:浙江省常山县第一中学

一、反思教学内容

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另外,学生进入高中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的诗歌,对诗歌的字面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能通过课本注释和辅导书进行疏通。根据上述情况,我就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最后探讨哲理。教学环节设计为:一、温故知新  二、诵读感悟 三、重点研讨 四、拓展探究。结果课上下来,发现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花费的时间就已经很多,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一些技巧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基本就按预设的内容上下去,比较仓促。 到了第四环节更是仿佛强弩之末,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二、反思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尽管如此,课堂还是有美中不足,学生诵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该高昂读的很响嘛还是中调读的淡然澄净?我指导不得力,忽略了“归去”后的句号,没有及时引导。词人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内心,是不需要宣誓的。同时讨论“归去”时,除了有“归山林”“归沙田”“有庙堂”“归自我(精神家园)”之说,还有人提出“无处可归”,这一很有见地的发现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该。

 

三、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之所以害怕古代诗文,是因为它难懂。为了治好这个“顽疾”,本人在这堂课上,让学生从多次诵读开始入手,甚至要求在背诵基础上来解读诗词,字——词——句——文,层次分明,步步为营,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很是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教师在授道解惑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穿插高考诗词考试的题型和一些解题的步骤以及技巧,毕竟高考如何拿高分更是我们学生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如何做到提升鉴赏和注重解题两不误是语文老师讲授古代诗词的一个主攻方向,两者倘若做到和谐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学有所得,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语文的诗词课堂将更加生气盎然。
  

四、教学改进措施

   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势,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教师我发现临场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堂提问评价的语言太过随意,不够凝练。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明确清晰地表达你的问题和合理地做出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有“教师”的语言。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和评价都有些随意,与学生没有距离感。这是我的毛病,在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正。 

 

老师评语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