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20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2016-11-17提交者:学员王燕飞浏览(0 )



听雨,赏美,品情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2011.11



授课对象: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二学生



教学目标:1.通过对修辞及意象的把握,品味散文语言的诗意之美。



2.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思、意境之美,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及文化乡愁。





教学设想:《听听那冷雨》是乡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本课教学应注重增强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析美,感受美,体悟美。基于“丰雅语文”理念的教学设计,笔者从语言入手,品析修辞,品味诗化语言所独具的魅力;梳理作者在不同时空听雨的内容,理清情感脉络,引领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情,进一步体会作者融在字里行间的“乡愁”—
— 将对祖国的深情、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及文化失落的怅惘之情融为一体的立体乡愁。笔者以“听雨,赏美,品情”作为本课主线,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评点语言,潜心体验,“带”着学生“行走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深度审美体验和语言熏陶,在品读中带领学生体会散文的丰厚内容和感受散文雅致的情感内涵。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FLASH“烟雨江南”营造氛围



一、   
导入



投影显示PPT  《相思》 相思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倒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首诗,题为《相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领学生齐读该诗(舒缓师生情绪,引出意象“雨”)



师:台湾——雨,台湾——雨,一场雨,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动情,从古到今雨的意蕴贯穿了文学脉络,浸透着历史的回忆,雨的魅力是如此令人痴迷,关于雨的散文更是叫人沉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共同感受雨之美,雨之意,细细品味散文之美。



二、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部分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听雨——赏美——品情



1、听雨



师:雨,可观,可感,也可触,但余光中先生却说“听听那冷雨”,这雨中他到底听出了什么?我们今天不妨共同来研习文章中有关听雨的段落。通过课前预习,大家认为文中描述听雨内容的主要集中来那些段落?



生(齐):5——10



师:同学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第五段的第一句,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师:“更可以听”意味着接下去讲述的是有关听雨的内容。散文之美是需要我们去细心品读静心感受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有关听雨的段落中找出你认为描写最精彩或是让你最有感受的语句或语段,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3分钟(配乐《往事》)



2、赏美



该环节由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分析,教师点评,指导语言鉴赏的方法,朗读技巧,包括轻重快慢处理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形式加深理解。“赏美”环节完成后教师配乐范读两段,学生静品散文声、文、境结合之美。



活动安排:学生品读(师生对话交流)  PPT  赏美



              教师范读(配乐朗读)PPT “字体效果慢慢放大





师:我注意到不少同学不仅在读还在文中做上了评注,这个习惯非常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你刚才选择这些语句或语段的原因。



1:第五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点凄凉凄清凄楚,于是在岛上回味,则在凄凉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师:你觉得这句话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1:刚才的音乐很适合凄清这个词。



师:词语和音乐的结合让你很有感触,这段文字中你认为特别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些?



1:凄凉凄清凄楚



师:这些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凄凉悲凉



师:试试用你的声音把这种凄凉悲凉之感表现出来



1读该部分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你读得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2:我觉得还好吧



师:还好,那就是还可以更好,仍需要改进,你认为哪里还需要改进?



2:感情还可以更丰富些,尤其是在朗读一些重点表达情感的词语的时候。



师:很好,那你来试一试



2读该部分



师:我听你在读的时候把“笼”和“凄迷”做了重读的处理,的确给人一种更为朦胧的感觉,这个处理方式非常好。你们都比较喜欢这个部分,你们认为这个部分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怎样美的感觉?



2:凄凉的美



师:恩,凄凉是一种美,很多时候,悲伤也是一种美,请坐。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地方,这位女同学跃跃欲试,有请。



3:第七段,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首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喻成温柔的灰美人,写出了雨的细腻,同时也在雨中融进了作者的情感,还有“黄昏”这个词将下雨时那种天地迷蒙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我认为这点非常好。



师:我认为你鉴赏得特别好,让我感觉像是听到一首独特动人的诗歌,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再表达一次。



3读该部分



师:大家认为好不好?



生齐:好



师:非常动情,我觉得接下去鉴赏的同学可以向这位同学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尽量去还原情感。还有没有同学想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我喜欢的句子也在第七段。第二行,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我喜欢的是这个句子,因为在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完全就像听到一首歌一样,正如作者写的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他把雨写成了一首乐曲,作者完全就像个音乐家,他用了很多叠词,有一种古朴的音韵美,非常生动形象。



师:你在鉴赏中特别提到了叠词,叠词的运用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让我觉得这雨是非常柔美的,有节奏感,让人非常喜欢。



师:可感,柔美,叠词贴切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雨的美。非常好,请坐。有了这位同学的点评和分析,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把这种音韵美为大家读出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精彩点评有没有影响到你,就请同桌吧。



5读(紧张,停顿较多)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5:有点紧张



师:看来同桌的点评其实还是影响到你的,紧张的情绪还需要克服一下。我们请另一位同桌来试一试吧。



6    



师:轻轻重重轻轻,这处叠词,再试一试



6再读



师:应该稍稍急促一些(师范读轻轻重重轻轻),这样雨的情态就可感了。除了这一部分,还有没有别处是你觉得特别精彩或是特别打动你的?请这位同学。



7:第五段,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了。我觉得这部分让我如临其境,非常有感觉。



师:临哪个境?



7:红烛昏沉,江阔云低,就好像听到雨的时候真的到了江面上的这个情境。



师:大家是否关注到,这里其实是作者引用了南宋词人蒋捷的诗句,这三个情境是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那么这三处情境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呢?比如红烛昏沉,还有江阔云低。



7:应该重读。



师:恩,重读是一种强调,那么速度上呢?



7:稍慢慢一些



师:为什么要慢?



7:要把人带入这样一种情境,应该营造氛围让人慢慢感受,细细品味,所以要放慢速度。



师:每一处都是要让人去细细感受的,所以要慢一些,你试一试。



7再读此段



师:恩,非常好,相比前一次,这种处理更好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沧桑之感。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有关第五段第七段带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这让老师也有一种冲动,想来念一念,大家不妨静心地听,来感受这种语言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带给我们的感觉。



师读第六、七两段(配乐)245



投影显示PPT “字体效果慢慢放大



3、品情



师:余光中用他动人的文字让我们感觉到原来听雨也可以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审美体验,如此包含着种种美好的雨,为什么作者独独要称它为“冷雨”,这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全文。



生阅读思考(用时430秒)



师巡视课堂



期间师提示: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品味情感,同桌之间可以适当交流碰撞。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轻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



8:我找到的句子在第一段,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大陆的思念和牵挂之情,是雨让他把台湾和大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雨也是冷的了。



师:作者赋予雨思念的内涵,雨因感伤而冷。恩,很好。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的理解。



9:第十段,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雨勾起了他对江南的雨四川的雨的各种回忆,所以他觉得冷。



师:他用了一个词,是“回忆”的音乐,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他说听雨,独独没有在哪里听雨?



生关注课文



9:台湾



师:说明他怀念的是哪里的雨声?

9:大陆的雨



师:在台湾听雨,怀念大陆的雨,所以他集中写下了这些回忆雨的文字,我很注意地听你刚才的朗读,在读江南的雨一直到啼声的时候,你很有意识地把句子断开了,但是作者是没有设标点的,大家发现了吗?那是不是他忘记了?



9:我觉得不是



师:那么他是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9:应该是一种很强烈的思念之情。



师:用没有标点来表达思念之情,你来读读看。



生读,读到“船上”停住。



师提示:再往下。



生读完此处



师:虽然很累,我想问一问,和之前相比,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9:更强烈了。



师:扑面而来的回忆,这种回忆让人更加怀念了,让雨都变冷了,对吗?



生齐点头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10:第十二段,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公寓和雨窗子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流落在台湾的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他听到的雨是冷的。



师:等他的这些东西让他感受到一种召唤,而这种召唤正是他思乡的体现,可以这样理解吗?



10点头



11:我找到依据在最后一段,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我们了解过余光中的背景,他离开大陆25年,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却没有机会回去,所以是前尘隔海,而且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就算他能回去,看到的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一切,所以是古屋不再,唯有雨,能让他回忆起当年的一切,寄情于景,心冷所以雨就冷了。



师:表述得非常好,雨,其实正是思念的媒介。



师:刚才几位同学在分析冷雨的时候都谈到了余光中对大陆对故土的情感,余光中的背景大家之前都有所了解



(投影显示PPT“掉头一去时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是他在2000年回大陆的时候写下的诗句,他的一生,辗转各地,49年离开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萦绕他的是浓浓的乡愁,
可以说这冷雨正是诉说着他对故土怀念和眷恋之情。



(投影显示PPT专题前言“慢慢走,欣赏啊。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慢慢走,欣赏啊!走进文学这篇激情森林,让我们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



然而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它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我们应该慢慢去欣赏,不但要品味美,还要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请大家再次关注全文,认真思考,这冷雨除了诉说他对故土的怀念和眷恋之外,还诉说着什么呢?



(投影显示PPT那冷雨还诉说着……)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上。



学生思考3分钟



师巡视课堂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12:我觉得那冷雨还诉说着作者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12:文章中余光中写到“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他将现实中的山水和宋画中的山水作对比,并说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表现了他对山水画的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吧。



师:他对字画如数家珍,这种熟悉何尝不是一种热爱呢。你的理解很不错,请坐。



13:我从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十年前,他曾在一场催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还有最后一段“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我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作者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一生中悲伤的经历,他的辛酸在冷冷的雨中体现出来,所以我认为那冷雨还诉说着他悲苦辛酸的人生。



师:你认为冷雨中有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回顾。



13点头



14:第十一段中,作者讲到“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还有“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这里有他对中华诗词的喜爱,文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他对中国诗歌及文化的喜爱,比如前面对方块字的表述,而这段中他讲到这些他喜欢的东西现在却听不到了,比如鸡叫,比如瓦片上的雨,所以这里有一种遗憾的感情。



师:你说原来拥有的现在失去了,让他觉得遗憾,能这样理解吗?其实这遗憾里也透着深深失落之情。



14:是的,所以我认为那冷雨还诉说着他对他所喜爱的文化还有传统日渐丢失的失落和遗憾之情。



师:表述得非常到位。请坐。



师:余光中自己也曾经说过,(PPT 余光中对乡愁的界定)乡愁不仅是地理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也可以升华成普遍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寄托,总的来说这种乡愁其实是内涵丰富的。而余光中自己的名字何尝不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PPT 余尽毕生精力,光大中华文化),他就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余尽毕生精力,光大中华文化。



生认真回顾



三、总结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们通过自由朗读,还原听雨感受,再鉴赏精彩语段,进行赏美体验,最后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的丰富情感。以声传情,由文入情,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有关听雨的审美体验。



师:大家还记得上课初始老师给大家看的那首诗吗?



投影显示PPT诗歌《相思》



生看诗



师:请大家看最后几句,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倾泻在那里(师慢慢读),在说什么呢?其实这种相思岂止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身在大陆的我们何尝不是也在思念着他们呢。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老师评语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