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20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作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2016-11-17提交者:学员徐雪斌浏览(0 )

教学切口的选择对于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文本解读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维度展开,也可从标题、主旨、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文本反常处或空白处等切口深入。选择怎样的教学切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定位,关系到文本解读的新度、准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探究的教学点很多,能否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别人容易忽视却又精准的教学切入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却又合情合理的解读?……教学切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16·1),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和选修1B《〈论语〉选读》第一课《为政以德》。

文本中,对于冉有,孔子四次直呼其名,分别为: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②“求!周任有言曰……”③“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孔子对于冉有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吗?符合“礼”吗?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这称谓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季康子,冉有前后两次称呼竟然大不一样,文章第一段,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而文末,孔子却称季氏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为何同是季氏,却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呢?

      梳理《季氏将伐颛臾》出现的人物,发现称谓大致有四类:其一,称姓氏:季氏、季孙;其二,称字:冉有、季路;其三,称名:求、由、丘、周任;其四,敬称:孔子、夫子、季孙。对于弟子冉有,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对于季康子,有“季氏”“夫子”“季孙”三种不同的称谓。从人物称谓的重复与变化这个切口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称谓背后的东西,最终归结为一个“礼”字,是一个非常不错、有意思又有价值的教学切入点。抓住这个教学切口,纲举目张,整篇文本的解读就有新度和深度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呈现也就水到渠成、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了。

老师评语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