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三:教学反思截止日期 : 2016-12-31

作业要求 :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作业三:教学反思

提交者:学员姚帅    所属单位: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    提交时间: 2016-11-17    浏览数( 0 )

课题:物质的构成

科目:科学

教学对象:初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提供者:姚帅

单位:爱德外国语学校

一、反思教学内容

 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分子的一些特性。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我以生活中常见的方糖为例,寻找方糖由什么构成,通过分小点,再分小点,不见了三个环节,自然得到了看不见的微粒,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构成它的基本单位,要想了解物质的性质,需要不断地细分和挖掘,最终得到微观的本质。

本课的难点是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我以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入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用事实作为有力证明,从宏观的表现去想象推测来理解其微观的本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大小比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区追寻学生的闪光点。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反思教学过程

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们一起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蔗糖、黄豆、小米;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氛围,鼓励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物品去探索问题。充分挖掘了教材中隐含的“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选择最佳方案”这一无形资源。学生同样也对活动表现得非常感兴趣,他们从活动和探索中能得出他们自己和小组的观点,重要的是这些观点来源于生活实际。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细节上的处理往往也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理念。如在本课中对于分子运动快慢的教学的设计:教学中先不告诉学生哪杯水是热水,哪杯水是冷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后,再让学生用手触摸,比较一下两杯水的冷热。从而得出扩散的快慢跟温度的关系。相比于先告知学生冷水与热水,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得出结论,我想前者之于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是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支撑的。

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而另一方面又怕学生说不好,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还是老师一人说到底。事实上学生的交流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只要问题情景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如在设计中我们对于小结部分“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这一问题开始也存有疑虑,担心会冷场,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提问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在一些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小组活动尤其是分组实验流于形式——正所谓“动手不动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片面的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组织。如在分子间有空隙的教学中,先在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的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后通过学生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分水间有空隙的科学结论。该设计中通过教师对教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而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可谓实验目的性明确。也就是说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实现意义建构。

 

 

三、反思教学效果

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们一起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蔗糖、黄豆、小米;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氛围,鼓励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物品去探索问题。充分挖掘了教材中隐含的“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选择最佳方案”这一无形资源。学生同样也对活动表现得非常感兴趣,他们从活动和探索中能得出他们自己和小组的观点,重要的是这些观点来源于生活实际。

 

四、教学改进措施

我们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本堂课设计的探索活动有三个,基于此而进行的小组讨论也是一个重点,对于活动的如何调控被摆在显要位置。由此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引导组织者的教师怎样在活动和课堂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活动的组织需要有“向”、有“的”、有“序”。

第一,有“向”。

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同时,课堂开放的“有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堂教学枝蔓芜杂,离题太远。
    
第二,有“的”。

活动之前应该事先让学生明白他们本次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决不要无的放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提炼出“大问题”,及时把活动的目的抛出来。

第三,有“序”。

活动是与问题并存的。“有序”强调的是活动中的问题呈现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在课堂活动过程中,问题不能以孤立、凌乱的方式随意“下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程中应当注意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决定这一关系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基本逻辑关系,问题的设计与呈现应当秉持由简入繁、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原则,前面的问题应该作为后续问题的导引,而且,教师应当对问题“下放”后可能生成的“资源”作充分预设。二是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不应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
6
.思考:“放”与“缩”的关系处理

第一,   时效性问题。一节课只有45分钟,这45分钟我们用来做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徇着学生的思维,那我们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并且,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

第二,通过这次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我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是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我们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了情境。如果教师认为应该把问题进一步深入,那可以通过小组课后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究的方式进行。

老师评语

附件

  • 教学反思姚帅.doc下载

课堂实践作业

最新课堂实践作业

推荐课堂实践作业

热门课堂实践作业

热评课堂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