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二:教学设计截止时间:2016-11-06
  2.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1.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设计,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 围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主题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要要求完成,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注意】此教学设计完成后,必须实践于学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务必请同伴帮忙录制(借助手机、DV录制10—40分钟)完成阶段3“课堂教学视频”上传,以及后期阶段4“作业三:教学反思”的提交任务

  3.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作业二:教学设计

提交者:王灿云     所属单位:衢州市实验学校     提交时间:2016-11-01    浏览数: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衢州市实验学校   王灿云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二)了解作者、解题

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朗读节奏。
3.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教师答疑解惑。


(四)分步赏读 领悟情感

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 如何.解释?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1.
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2)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3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2.
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1)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加以评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是否显得拖沓,你认为呢?

----不能去掉。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字。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能否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 不能。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2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怎么说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