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切磋书中义 雕琢心中情

(坊主 已在 2020-10-22 23:29 推荐!)

  发布者:坊主    发布时间:2020-10-21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教师的职能所在,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教书育人”。寥寥四字,委实担得起微言大义的褒奖。若分开讲,拙见便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育人,替社会输送栋梁。然而教学工作,始终是要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协力才能完成的。尤其在当前教育改革注重孩子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课堂展示比教师的表现显得更加重要。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课,自然是要做到让学生露脸面唱主角展风采有获得感。于是乎,在课堂教学中激活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成了高效课堂的策略之一。而如何激活与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情绪,也成了教师们急需认真思考的教学问题之一。

且让我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回到最初的“教书育人”这一宗旨上去。窃以为,教师首先以及主要是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来构建起与学生的各种关系;进而试图在“传道”上有所作为,以期塑造学生的品格,浸润学生的魂灵,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基于此,我个人对于调节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绪所做的尝试,归结于下面两句话:

精心教学,切磋书中义,构建有“味”的课堂;

潜心育人,雕琢心中情,培植有“趣”的灵魂。

在这里,我立足于个人本职工作,将教学环境特定为高中语文课堂这一大前提,试言之如下。

(一)精心教学,切磋书中义,构建有“味”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曾有言:“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之一,是要让师生一同走进语文的世界,倘佯于知识的海洋,并在特定情景的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找到学习的快感,进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里我立足于课堂本身,尝试分析在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学环节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

1,在巧设导语中“先声夺人”

一般而言,在新授课上,一段精彩的导语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重要性作用。它有如大戏开场前撩人的花絮,又如歌曲唱响前动人的旋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我这样设计: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体内常常流淌着两种滚烫的液体,一种是泪,黯然神伤以抒己志,如屈原所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种是酒,纵情豪饮而成文章,如杜甫所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时这两者还能互相交融为一体,如范仲淹所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那么“自称臣是酒中仙”又当如何呢?那就请君细品《将进酒》!”如此一番导入,将酒与文人、与诗歌的关系作了简介,令学生有所获得;又在诗人之间的比较中设下悬疑,引学生“预知下文”。这样先声夺人,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涨起来了。

2,在灵活手段中吸引关注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曾尝试根据不同的课型来使用不同的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单以传统手段例,如学习散文与古诗时,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诵;在学习小说时,会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在对话中把握人物心态及其性格特征;在戏剧单元学习时,则可学生表演相关情节,一定程度上还原剧本内容。这些灵活手段的使用,本身就是调节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保障。而步入当今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大环境,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则更进一步拓宽与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譬如针对一些高中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部分高中教材必修篇目中如《氓》、《离骚》(节选)、《锦瑟》等作品于学生而言,或者觉得晦涩难懂,或者以为情感疏离,他们的学习,也就容易功利化地以完成名句默写为目的,我会收集一些相对新颖时尚的朗诵视频资料,或是有所关联的流行音乐元素,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致。如歌曲《月满西楼》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葬花吟》与《林黛玉进贾府》、歌曲《梁祝》与《孔雀东南飞》、歌曲《霸王别姬》与《项羽之死》、歌曲《幽兰操》与名著导读《论语》等。这一方式,与学生的接受及审美能力更相契合,使用起来,自然不无裨益。

3,在制造“矛盾”中活跃思维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如此,授课亦然。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授课过程程式化(或者说是套路化),几番下来,学生的期待值自然会大大降低。试想,讲授新课,老师总是按“导入——作者介绍——内容感知——问题探究——文外拓展”这样的步骤来进行,波澜不惊,学生怎么能时时持有好奇心与期待值呢?教师若是能适当打乱节奏,不按常理出牌,抑或大胆取舍,别出心裁,可能就如同行军打仗之际奇兵突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在讲授《动物游戏之谜》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着急去分析文本,而是先列举另一类对象—— 游乐园或马戏团里为观众奉献精彩表演的动物,通过图片,让学生觉得它们似乎也是在快乐游戏,再摘选新闻报道,让学生真正了解它们的受训过程是如何地惨无人道。这样,在对比中,为学生清晰界定动物游戏所属的必要条件,再来揭示动物游戏之谜背后的科学知识。如此,在学科学的背后,又及时渗透了对动物合理的关怀,而摒弃了充当看客的冷漠心态。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大大活跃了,对动物的正确审美观也得到了及时的修补。

4,在共拟答案中解气提神

有一类课,较容易导致学生听讲的兴趣普遍不高,甚而在听讲的过程中还可能抱有某种负面情绪。这就是练习讲评课。

我们所习见的某种练习评讲课,或许就是教师近乎广播式的公布答案,学生填鸭式的奋笔疾书抄录答案,再通过若干早自习去消化落实。其实我颇怀疑这会不会导致消化不良,落实成空。

我以为,练习评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气氛,不能视自己为权威而以学生为愚顽。本身练习做的不佳的同学,积极性已经被挫伤了,教师又岂能伤口上撒盐?而做对了答案的同学,又不能排除其侥幸的可能。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以科学的步骤来


证实答案,好以理服人。学生心中信服了,才会有对错题回炉重做,对难题用心钻研的可能。这当中,也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那么,科学的步骤是什么?窃以为多从小处讲起,从平实处讲起,要多尝试将学生书写的答案与教师展示的答案放在一起作比较,作商榷,作优劣互补。一方面,学生的答案正确率相对不太高,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毫无可取之处;另一方面,教师的答案固然显得严谨规范,却未必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是语言表达能力相契合,未必是适合学情的有效答案。既然都有存在漏洞的可能,就该兼收并蓄,优化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知识讲授上的修补与调整,学生则是取得了部分裁决是非的资格,以及一定程度上有所建树的满足感。试问,若能做好这一点,在看似乏味的练习(试卷)讲评课上,学生又怎会不来劲呢?

 

(二)潜心育人,雕琢心中情,培植有“趣”的灵魂。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各方面的内。然而,该如何落实好后两方面的内容,我以为教师们应成为其中重要的推手。因而此环节我立足于教师个体本身,尝试分析在以提升素养为核心的育人环节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

1,援疑质理,鼓励创见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学会质疑其实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开端。如今的高中生因为内在或外在的各种原因,不大愿意展示自己的怀疑之心。这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力争让学生“想说话”与“会思考”,鼓励个性化解读。

外国小说基本算是语文教学领域里偏难的一块,在有些篇目上,师生所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分度。这个时候,在学习外国小说《骑桶者》时,我一打头就直接问学生阅读小说时有何困惑,学生纷纷开出“借煤为什么要骑着桶去”“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等疑问。教师如此“故布疑阵”,正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是触发了学生思维的节点。然后才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探讨文本,进而探究主旨等教学环节。一旦学生习惯于质疑,他就不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也不再甘心做教师的应声虫,反而是能够在质疑中走得更远,发现更多。而善于质疑的学生多了,在教学相长的相互作用下,或许就能让语文课迎来课堂百花齐放的春天。

2,关注时事,激浊扬清

生活即语文。语文课不是一味的子曰诗云,不是无数篇诗词歌赋,不是关起门来欣赏纸上的星辰大海或缥缈烟云。换言之,语文课决不是为学生架设空中花园,修筑桃源世界。它需要接地气,也应该接地气。而在接地气方面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关注身边时事,纵论社会百态,臧否众生万象,积极建言献策。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开一扇打量与评估社会时事的窗户时,不必担心,他们又岂会感到手足无措,集体失语;抑或是心存畏葸,避而不“战”?相反,他们应该是心有猛虎,各抒意见;应该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应该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而在具体操作方面,大抵两种途径,说与写。说的层面可以是演讲,可以是讨论,也可以是辩难。教师可以在课余提供时事素材,留作下节课前五分钟的任务。如此,先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继而锻炼学生“会说话”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说得长,说得深”的本领。到这个时候,说和写相融合相转换的衔接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者,往高远处看,在语文课堂上及时引入一些值得讨论的社会热点话题,不单是能有效调节率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是在培养学生思考社会人生的能力,是教学中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在缘事析理的剖析中,抓住了关键,又掌握了方法;在唇枪舌剑的争辩中,锻炼了口才,也活跃了思维。于是,语文课成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门户,当他们日后直面纷繁复杂的世事时,不会心中迷茫,也不会偏听偏信,而是持审慎的态度,秉客观的立场,用科学的方法,来找到理性的答案。

3,以文为师,情感共振

教材对于学生而言,理当视为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启迪智慧、博学笃志的明灯,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篇目,都可以贴上经典的标签。既如此,教师以教材为蓝本,意识到课文与读者“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关系,引导学生以文为师,用心品读,用情感悟,以期与作者在心间对话,随辞章而情感共振,自然也就不断调节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试以《兰亭集序》这篇古文的学习来作说明。在文中,作者的情绪有多种变化,先是因眼前的“人贤、“地胜”、“时美”、“事趣”等因素油然而生的乐情,继而是联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所突然产生的痛感,然后是不能自己于“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悲叹。作者情绪的转折足以造成读者情绪上也跟着起伏跌宕。教师积极营造与文本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一往情深”地沉浸其中,自然不用发愁于文言文难伺候了。再者此文中关于作者生死观的探讨,教师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罗列屈原、贾谊、苏轼等古人的事迹,则又可带动学生向古人要智慧,从而建立起珍爱生命、乐观豁达、从容恬淡、积极有为这些健康的人生信念。

 

综上所述,切磋书中义,构建有“味”的课堂;雕琢心中情,培植有“趣”的灵魂。让语文课变得有“味”,是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的前提条件。而让学生的灵魂变得有“趣”,则是是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之后所生成的结果。我们殷切希望,语文课不是某些学生眼中的休闲课,不是某些教师心里的抢分课,它应该如前所言,是能够时时刻刻焕发出生命力与正能量的启智课。愿我们在不断提升与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有大作为,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上的教好书,育好人!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