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电阻的并联》说课稿

  发布者:齐城祥    所属单位: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    发布时间:2020-08-03    浏览数( -) 【举报】

《电阻的并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并联》是中等职业规划教材《电工基础》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联的基础上而编排的,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本节课结合以前所学的并联电路的特点,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以及电流、功率的分配关系,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又为以后学习交直流电路的分析奠定基础。此外,电阻的并联还与人们的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节课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并联电路的电路形式、电路特点、电路的性质以及性质的拓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阻并联电路的性质。

2能运用性质来解决相关的电路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及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并联电路的性质。

本节难点:并联电路的电阻分流原理及其运用。

四、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在初中学了两年的物理,对电学知识,尤其是对电阻的串并联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推导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而且认知层次不尽相同。

(二)学法指导

知识是认识主体,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生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大脑中,而是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互帮互助,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进行拓展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趣味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法、启发教学等教学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两段串并联电路的视频,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直观形象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联电路”,导入新课。同时,让学生梳理一下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二)探求新知

探求新知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求新知环节,主要包括电阻并联电路的3个性质。我把它们分为四部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已知条件和代求结果。

2、启发学生在已知条件和代求结果之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桥梁。

3、学生分组共同合作推导结论,教师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知识拓展:

1、若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阻相等,则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为多少?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支路电阻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解决方式: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结果,教师给与积极性评价,得出结论,并且板书。

第二部分:电阻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难点突破

这一部分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按以下流程组织学习。

1、让学生回忆推导的第一个性质的分析方法。

2、学生分组合作,推导出第二个结论。

3、知识延伸,两个电阻并联时,分流公式是什么?

4、出示一例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进而突破此重难点。

第三部分: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经过前面两性质的推导,学生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第三个教学任务。

1、学生分组合作推导探讨,得结果。

2、教师及时评价,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真正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愿学、乐学、学会、学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部分:性质的拓展运用

1、设置疑问:同学们,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你想一想,要想扩大电流表的量程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办法?学生讨论,展示结果。

2、引导学生通过性质二分析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堂巩固

1、两个电阻R1 R2并联,总电阻为(   )。

A、1/R1+1/R2  B、R1- R2

C、R1 R2/ R1 +R2   D、R1 +R2/ R1 R2

2、两阻值均为50Ω的电阻,串联时和并联时总电阻之比为(    )。

A、2:1      B、1:2    C、4:1  D、1:4

3、R1=2Ω,R2=3Ω,若将R1 R2并联,则

U1: U2=______________

I1:I2=________________

P1:P2=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在知识方面和思想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

2、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及时给与积极性评价,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六、课下作业

拓展性作业。

预习性作业。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