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丁鹏丽 所属单位:中坝藏族乡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与朗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朗读教学,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地是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语丈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朗读是能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能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
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 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如在教《慈母情深》时,我首先让大家关看梁晓声在节目“朗读者”上的朗读视频,然后让学生跟读,最后,让学生分故事角色去演读全文,体会列举故事中人物的人格魅力。 这样朗读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生动性、趣昧性,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是培养学生体味作品,进入情境语感。朗读能唤起读者的情感,真正感悟到自己与作品主人公同喜、同悲、同呼吸。 同时大量提高语言能力,更多的时候不单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的感染力。 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如朗读陆游的《钗头凤》,孙道临完全沉浸在诗人无可挽回的失落和无可奈何的苍凉处境中。“莫、莫、莫!前两个“莫”声音、气息渐次减弱,最后一个“莫”声音拉长,表现出极力挽回却无奈。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最基础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标之一。 而读和写两者不可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提高写作水平最佳方式,朗读是良策,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感知朗读,能从作者不同的角度,充分调动想象,对荷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尤其是巧用比喻、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也就是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段落,给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而言之,对文章思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如有神了。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境、气势、节奏和神韵。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朗读,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风格,从文章的内容、体裁和特色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渗透课文。真正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朗读明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就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课文分析之前,再次通过齐读方式让学生抓住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品味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五、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是国家母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普通话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要想提高学生自身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能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一朝一日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去读课文的基础上获得的。正确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 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六、通过感知朗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作技巧,在朗读中可以使学生更立体、更感性地品味文章的“美”,同时也在陶冶学生的性情。是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大都能仿照此文写法写出更多优美的文章,且情感真挚,表达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