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布者:蒲贵林     所属单位:通江县三溪乡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6-05-29    浏览数:0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 

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互联系,很难分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它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会是教师简单的说教和枯燥的书面传递,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感染,是动态情景的向上张力。体现高尚文化的聚集引力。也就是教者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精深、广博的知识引导、感召学生,影响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代替的,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不足等原因,我们老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教授,忽略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的教授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教学成绩的提高成为目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这种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

2、重教书轻育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作为教师最大的遗憾。学科本位论的问题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有所提升,学有专长。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否则,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幕幕将会重演。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在当前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并将目标达成,的确有难度。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呢? 

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如果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几点: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老师热衷于教,学生一定是热衷于学的。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教育的目标。我们老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好基础。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