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默认类别】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意义

  发布者: 向冲    所属单位:通江县三合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发布时间:2016-04-14    浏览数( -) 【举报】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1)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

  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情境教学正体现了直观性,它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感性知识的形成,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种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它还能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一课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分小组到菜市场去买黄瓜。同样花一元钱,有的小组买到3条黄瓜,有的买到了4条;有的组买的又鲜又嫩、有的却发蔫了。这样的比较就使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买菜也是有学问的,使他们能从小做个精明的消费者,学会合理消费。

2)教学情境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份分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思维、记忆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兴趣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一面,情绪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力活动有很大影响。孩子上学是否有兴趣,是高高兴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状态,往往会唤起人们废寝忘食的钻研劲头,从而成为发掘智力潜力的金钥匙。而不好的情绪,压抑、害怕、反感等则阻碍智力活动。意志即是指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牲。良好的性格如勤奋、自信、自强等,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而不良的性格如懦弱、懒惰等,则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总之,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孩子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孩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

情境教学正是把这两类因素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和谐统一。“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昴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可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其实真的是这样,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情境教学能够使认知和情感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又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和学的双边合作,又是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

  (3)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

创设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就是“情境”的两大功能,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当今世界的教育,人们提倡愉快学习,实行寓教于乐。情境教学正能使学生“乐学”,它在贯注“乐学”的思想方面独领风骚。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情境是真正的乐学之“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自动求知。情境教学有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有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们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入学习,激发学生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它能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使学生“乐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据专家们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的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必须把九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八十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在这迅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而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终身学习的理想境界。从传统社会转向“学习社会”,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仅是学习的场所之一,人的一生将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强调终身教育,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工作一体化。这使得教育的境界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的能力。用“新一代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的话:“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乐学也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前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厌学,那么长大后的学习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从小保护乐学情绪的意义是深远的。

总之,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